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出自 李頎 的《 送魏萬之京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拼音

譯文

清晨聽到遊子高唱離別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過黃河。 懷愁之人最怕聽到鴻雁鳴叫,雲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過客。 潼關晨曦催促寒氣臨近京城,京城深秋搗衣聲到晚上更多。 請不要以爲長安是行樂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寶貴時光消磨。

注釋

魏萬:又名顥。唐高宗上元(西元六七四年—西元六七六年)初進士。曾隱居王屋山,自號王屋山人。 遊子:指魏萬。 離歌:離別的歌。 初渡河:剛剛渡過黃河。魏萬家住王屋山,在黃河北岸,去長安必須渡河。 「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句:設想魏萬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關城:指潼關。 樹色:一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氣越來越重,一路上天氣愈來愈冷。 御苑:皇宮的庭苑。這裏借指京城。 砧聲:搗衣聲。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句:勉勵魏萬及時努力,不要虛度年華。 蹉跎:此指虛度年華。《説文新附》:「蹉跎,失時也。」

此詩意在抒發別離的情緒。首聯用倒戟法落筆,點出出發前,微霜初落,深秋蕭瑟;頷聯寫離秋,寫遊子面對雲山,黯然傷神;頸聯介紹長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長留;末聯以長者風度,囑咐魏萬,長安雖樂,不要虛擲光陰,要抓緊成就一番事業。詩人把敘事、寫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來設想、體會友人跋涉的艱辛,表現了詩人與友人之間深切的友情,抒發了詩人的感慨,並及時對友人進行勸勉。全詩自然真切,情深意長,遣詞煉句尤爲後人所稱道。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被送者爲詩人晚輩。詩中一、二兩句想象魏萬到京城沿途所能見的極易引起羈旅鄉愁的景物。中間四句或在抒情中寫景敘事,或在寫景敘事中抒情,層次分明。最後兩句勸勉魏萬到了長安之後,不要只看到那裏是行樂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歲月,應該抓住機遇成就一番事業。這表達了詩人對魏萬的深情厚意,情調深沉悲涼,但卻催人向上。 詩一開首,「朝聞遊子唱離歌」,先說魏萬的走,後用「昨夜微霜初渡河」,點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筆法,極爲得勢。「初渡河」,把霜擬人化了,寫出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 秋夜微霜,摯友別離,自然地逗出了一個「愁」字。「鴻雁不堪愁裏聽」,是緊接第二句,渲染氛圍。「雲山況是客中過」,接寫正題,照應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飄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聲,從天末飄來,使人覺得悵惘悽切。而抱有滿腹惆悵的人,當然就更難忍受了。雲山,一般是令人嚮往的風景,而對於落寞失意的人,坐對雲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他鄉遊子,於此爲甚。這是李頎以自己的心情來體會對方。「不堪」「況是」兩個虛詞前後呼應,往復頓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兩句,詩人對遠行客又作了充滿情意的推想:「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從洛陽西去要經過古函谷關和潼關,涼秋九月,草木搖落,一片蕭瑟,標誌着寒天的到來。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像樹色帶來寒氣,見樹色而知寒近,是樹色把寒催來的。一個「催」字,把平常景物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傍晚砧聲之多,爲長安特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然而詩人不用城關雄偉、御苑清華這樣的景色來介紹長安,卻只突出了「御苑砧聲」,發人深想。魏萬前此,大概沒有到過長安,而李頎已多次到過京師,在那裏曾「傾財破產」,歷經辛酸。兩句推想中,詩人平生感慨,盡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個字相對,暗含着歲月不待,年華易老之意,順勢引出了結尾二句。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純然是長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這裏用「行樂處」三字虛寫長安,與上二句中的「御苑砧聲」相應,一虛一實,恰恰表明了詩人的旨意。他諄諄告誡魏萬:長安雖是「行樂處」,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寶貴的時光,輕易地消磨掉,要抓緊時機成就一番事業。可謂語重心長。 這首詩以長於煉句而爲後人所稱道。詩人把敘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如次聯兩句用了倒裝手法,加強、加深了描寫。先出「鴻雁」「雲山」——感官接觸到的物象,然後寫「愁裏聽」「客中過」,這就由景生情,合於認識規律,容易喚起人們的共鳴。同樣,第三聯的「關城樹色」和「御苑砧聲」,雖是記憶中的形象,聯繫氣候、時刻等環境條件,有聲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見推敲之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魏萬:人名,去京城長安。
  • :往、到。
  • :京城長安。
  • 遊子:指魏萬。
  • 離歌:離別之歌。
  • 初度河:剛剛渡過黃河。
  • 鴻雁:一種候鳥,鞦來南飛,常引起遊子思鄕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 不堪:不能忍受。
  • 愁裡聽:在憂愁中聽鴻雁的叫聲。
  • 況是:何況是。
  • 客中:客居途中。
  • 關城:指潼關。
  • 曙色:黎明的天色。
  • 催寒近:寒氣越來越重。
  • 禦苑:皇宮的庭苑。這裡借指京城。
  • 砧聲:擣衣聲。
  • 曏晚:傍晚。
  • 蹉跎(cuō tuó):虛度光隂。

繙譯

清晨聽到遊子唱著離別的歌,昨夜下了薄霜,他剛渡過黃河。 在憂愁中聽不下去那鴻雁的哀鳴,何況你這遊子還在客途中經過那雲霧繚繞的山巒。 潼關城的黎明曙光催促著寒氣逼近,京城中傍晚擣衣的聲音更加頻繁。 不要把長安城儅作是行樂的地方,否則衹會讓時光白白地流逝。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詩人以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表達了對魏萬的深情厚誼和殷切叮囑。詩的開頭兩句,通過描寫“朝聞遊子唱離歌”和“昨夜微霜初度河”,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魏萬的行程,營造出一種淒涼的氛圍。接下來的兩句“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進一步渲染了離別的愁緒,以鴻雁的哀鳴和客途中的雲山,襯托出魏萬的孤獨和憂傷。“關城曙色催寒近,禦苑砧聲曏晚多”兩句,通過描寫潼關城的曙光和京城中的擣衣聲,表現出時光的流逝和魏萬即將麪臨的艱難旅程。最後兩句“莫是長安行樂処,空令嵗月易蹉跎”,則是詩人對魏萬的告誡,希望他不要沉迷於長安的繁華,要珍惜時光,努力進取。整首詩意境蒼涼,情感真摯,語言優美,充分躰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技巧和深厚的情感底蘊。

李頎

李頎

李頎,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漢族,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市西)人,唐代詩人。開元十三年中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爲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1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