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出自 辛棄疾 的《 青玉案 · 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拼音

譯文

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譁。 美人頭上都戴着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羣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羣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注釋

青玉案(wàn):詞牌名。名本漢代張衡《四愁詩》「何以報之青玉案。」此調一般以宋代賀鑄所作「凌波不過橫塘路」一闋爲正格,故又名《橫塘路》。雙調,六十七字,前後闋各六句,五仄韻。明·楊慎:「古詩青玉案,即盤也。今以案爲卓,非。孟光舉案即盤也。若今之卓子,豈可舉手?」明·王世貞:「孟光舉案齊眉,按《說文》‘幾屬也’。楊用修引張平子『何以報之青玉案』,謂以爲青玉碗,且雲一婦人安能舉案,則用修以案爲今之案卓耳。以案作碗,尤無據。」 元夕:夏曆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 花千樹、星如雨:花燈多如千樹開花,焰火如亂落紛雨。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十六日》謂正月十六日京城各坊巷「各以竹竿出燈毬於半空,遠近高低,若飛星然。」《左傳·莊七年》:「星殞如雨。」唐·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句:形容元宵夜花燈繁多。 寶馬雕車:豪華的馬車。唐·郭利貞《上元》詩:「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 鳳簫聲動:指笙、簫等樂器演奏。鳳簫,簫的美稱。 玉壺:指月,故繼之「光轉」二字,亦或指燈。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二·元夕》:「燈之品極多,每以‘蘇燈’爲最,……福州所進,則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徹心目。」 魚龍舞:指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如魚龍鬧海一樣。《漢書·卷九十六下·西域傳》贊「漫衍魚龍、角牴之戲」句下師古注云:「魚龍者爲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爲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耀日光。」北宋·夏竦《奉和御製上元觀燈》詩:「魚龍漫衍六街裏,金鎖通宵啓玉京。」 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元宵節時頭上佩戴的各種裝飾品。這裏指盛裝的婦女。 「蛾兒雪柳黃金縷」句:寫元夕的婦女裝飾。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十六日》:「市人賣玉梅、夜蛾、蜂兒、雪柳、菩提葉、科頭圓子、拍頭焦半。」《大宋宣和遺事·亨集》:「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奉聖旨‘宣萬姓’。有快行家手中把著金字牌,喝道:‘宣萬姓!’少刻,京師民有似雲浪,盡頭上戴著玉梅、雪柳、鬧鵝兒,直到鰲山下看燈。」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一》引《歲時雜記》:「都城仕女有插戴燈毬燈籠,大如棗慄,如珠茸之類。又賣玉梅、雪柳、菩提葉及蛾蜂兒等,皆繒楮爲之。」 盈盈:聲音輕盈悅耳,亦指儀態嬌美的樣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香氣。 他:泛指第三人稱,古時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驀然:突然、猛然。 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這首詞是都城元夕觀燈所作,宋人習俗,元夕放燈,從正月十四日夜開始,至十六日夜結束。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同汴(biàn)京一樣,無論是皇宮、官署、貴臣府第還是普通百姓,都製作燈山,懸放燈火,雜陳百戲,供遊人士女觀看。本詞應當是作者乾道七年(西元一一七一年)正月居官臨安人司農寺主簿時所作。 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羣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託着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詞采用對比手法,上闋極寫花燈耀眼、樂聲盈耳的元夕盛況,下闋着意描寫主人公在人羣之中尋覓一位立於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構思精妙,語言精緻,含蓄婉轉,餘味無窮。

賞析

這首詞的上半闋寫正月十五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然後像星雨一樣散落下來。一開始就把人帶進「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之中。「東風夜」化用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寶馬雕車香滿路」:達官顯貴也攜帶家眷出門觀燈。跟下句的「魚龍舞」構成萬民同歡的景象。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鳳簫」是排簫一類的吹奏樂器,這裏泛指音樂;「玉壺」指明月;「魚龍」是燈籠的形狀。這句是說,在月華下,燈火輝煌,沉浸在節日裏的人通宵達旦載歌載舞。 下闋仍然在寫「元夕」的歡樂,且一對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場景。衹不過上闋寫的是整個場面,下闋寫一個具體的人,通過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個人的歡樂自然地融進了節日的歡樂之中。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一句寫的是元宵觀燈的女人,她們穿着美麗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首飾,歡天喜地朝前奔去,所過之處,陣陣暗香隨風飄來。「雪柳」是玉簪之類的頭飾。 「衆裏尋他千百度」:(這人)對着衆多走過的女人一一辨認(但沒有一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偶一回頭,卻發現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處。 「燈火闌珊」勿作「良夜將逝」解,「燈火闌珊」雖然是燈火漸漸散盡的意思,但這兒說的是天空飄灑下來的禮花,快接近地面時早已熄滅散盡,所以即使頭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卻是昏暗的。 同時,還有一種說法認爲: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對他自己的一種寫照。根據歷史背景可知,當時的他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着一種無比惆悵之感,所以衹能在一旁孤芳自賞。也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一樣,給人一種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體現了受冷落後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風。 作爲一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同叔和柳耆卿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詞從開頭起「東風夜放花千樹」,就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爲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衆不同。此詞描繪出元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啓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爲此詞有寄託,可謂知音。上闋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遊人如雲的熱鬧場面,下闋寫不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託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靜安把這種境界稱之爲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全文主要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表達出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詞人對理想的追求的執着和艱辛)。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一首,卻沒有人認爲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傑了。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一片熱鬧的盛況外,並無什麼獨特之處。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綵,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衝上雲霄,而後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花千樹」描繪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一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一樣。這是化用唐朝人岑嘉州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後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爲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衹是爲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爲助意而已。這也是對詞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讚美。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遊女們,一個個霧鬢雲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遊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後,衹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羣中衹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麼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羣女,原來都衹是爲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又有什麼意義與趣味呢!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須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闋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爲尋她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了下闋而出「燈火闌珊」,方纔前後呼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像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青玉案:詞牌名。
  • 元夕:夏歷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
  • 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
  • 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星,指焰火。
  • 寶馬雕車:豪華的馬車。
  • 鳳簫:簫的名稱。
  • 玉壺:比喻明月。
  • 魚龍舞:指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如魚龍閙海一樣。
  • 蛾兒:古代婦女於元宵節前後插戴在頭上的飾物。
  • 雪柳:一種婦女頭飾。
  • 黃金縷:指金黃色彩的柳條。

繙譯

東風吹開了元宵夜的火樹銀花,花燈燦爛,就像千樹花開。從天而降的禮花,猶如星雨。豪華的馬車在飄香的街道上駛過。悠敭的鳳簫聲四処廻蕩,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千百次尋找她,猛然廻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処發現了她。

賞析

這首詞先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元宵佳節的熱閙景象,花千樹、星如雨、寶馬雕車、鳳簫、玉壺、魚龍舞等,展現出了繁華歡樂的氛圍。下闋著重描寫了元宵夜的遊女們,尤其是那個在燈火闌珊処的女子,她與衆不同,給人畱下深刻印象。全詞搆思精妙,含蓄婉轉,餘味無窮。通過熱閙場景與孤獨女子的對比,表達出一種獨特的情感和追求,既有對繁華熱閙的感慨,也有對理想境界的曏往。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