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其一】
鄰家人未識,牀上坐堆堆。
郎來傍門戸,滿口索錢財。
【其二】
錦幛兩邊橫,遮掩侍娘行。
遣郎鋪簟席,相併拜親情。
【其三】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拼音
譯文
【其三】
新婚三天來到廚房,洗手親自來作羹湯。
不知婆婆什麼口味,做好先讓小姑品嚐。
注釋
未識:一作「不識」。
錦幛:色彩鮮明的華麗的幛子。
侍娘行:一作「待娘行」。
親情:親戚。
三日:古代風俗,新媳婦婚後三日須下廚房做飯菜。
羹:泛指做成濃的菜肴。
諳:熟悉。
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讓。
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稱小姑子。
序
詩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態。第一次燒飯菜。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婆婆養大的小姑嘗試。語雖淺白。卻頗為得體,合情合理。新娘的機靈聰敏,心計巧思,躍然紙上。「先遣小姑嘗」,眞是於細微處見精神。
賞析
這組詩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廚下」)最受推崇。
「新媳婦難當」——在舊社會人們普遍有這種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婦在令人作難的處境中找到了辦法,應付了難局,使得事情的發展帶有戲劇性,甚至富有詩趣,像王建的這首詩所寫的,即屬於此類。這也是唐代社會封建禮教控制相對放鬆,婦女們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夠得以表現出來的一種反映。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古代女子嫁後的第三天,俗稱「過三朝」,依照習俗要下廚房做菜。「三日」,正見其爲「新嫁娘」。「洗手作羹湯」,「洗手」標誌着第一次用自己的雙手在婆家開始她的勞動,表現新媳婦鄭重其事,力求做得潔淨爽利。
但是,婆婆喜愛什麼樣的飯菜,對她來説尚屬未知數。粗心的媳婦也許憑自己的口味,自以爲做了一手好菜,實際上公婆吃起來卻爲之皺眉呢。因此,細心、聰慧的媳婦,考慮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讓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滿意。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這是多麼聰明、細心,甚至帶有點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讓小姑先嚐嘗羹湯。爲什麼要讓小姑先嚐,而不像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那樣問她的丈夫呢?朱詩云「畫眉深淺入時無」,之所以要問丈夫,因爲深夜洞房裏只有丈夫可問。而廚房則是小姑經常出入之所,羹湯做好之後,要想得到能夠代表婆婆的人親口嘗一嘗,則非小姑不可。所以,從「三日入廚」,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嘗」,不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體的環境、場所,一一緊緊相扣。語雖淺白。卻頗爲得體,合情合理。新娘的機靈聰敏,心計巧思,躍然紙上。「先遣小姑嘗」,真是於細微處見精神。沈德潛評論説:「詩到真處,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詞》所具有的典型意義,固然可以使人聯想到這些,但是要直接就寫這些入詩,則不免帶有庸俗氣。而在這首詩中,因爲它和新嫁娘的靈機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將入於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聯繫在一起,才顯得富有詩意和耐人尋味。
像這樣的詩,在如何從生活中發現和把握有詩意的題材方面,似乎能夠給讀者一些啓示。
讀這首詩,人們對新嫁娘的聰明和心計無疑是欣賞的,詩味也正在這裏。新嫁娘所循的,實際上是這樣一個推理過程:一、前提:長期共同生活,會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撫養大的,食性當與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這樣一類推理過程,並不是在任何場合下都能和詩相結合。像有人在箋註此詩時所講的:「我們初入社會,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於老練的人不可。」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諳(ān):熟悉。
- 姑:丈夫的母親,即婆婆。
- 小姑:丈夫的妹妹。
繙譯
新婚三天來到廚房,洗手親自來做羹湯。不知婆婆的口味喜好,先讓小姑來品嘗一下。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一位新嫁娘的細膩心理和聰慧形象。“三日入廚下”描繪了特定的新婚場景,“洗手作羹湯”展現出新嫁娘的積極主動和勤勞。而“未諳姑食性”躰現出她初來乍到的謹慎與小心,爲了能符郃婆婆的口味,巧妙地“先遣小姑嘗”,通過小姑來了解婆婆的喜好,顯示出新嫁娘的機霛。全詩短短二十個字,截取了生活中一個極富戯劇性的片段,充滿生活趣味,饒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