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出自 孟浩然 的《 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拼音

譯文

不再在朝廷宮門前陳述已見,返歸終南山我那破舊的茅屋。 沒有才能才使君主棄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與我離疏。 白髮漸漸增多催人慢慢老去,歲暮已至新春已經快要臨近。 心懷愁緒萬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戶一片空寂。

注釋

歲暮:年終。南山:唐人詩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隱居題。這裏指作者家鄉的峴山。一說指終南山。 北闕:皇宮北面的門樓,漢代尚書奏事和羣臣謁見都在北闕,後因用作朝廷的別稱。《漢書·高帝紀》注:“尚書奏事,渴見之徒,皆詣北闕。”休上書:停止進奏章。 敝廬:稱自己破落的家園。 不才:不成材,沒有才能,作者自謙之詞。明主:聖明的國君。 多病:一作“臥病”。故人:老朋友。疏:疏遠。 老:一作“去”。 青陽:指春天。逼:催迫。歲除:年終。 永懷:悠悠的思懷。愁不寐:因憂愁而睡不着覺。寐:一作“寢”。 虛:空寂。一作“堂”。

此詩系詩人歸隱之作,詩中發泄了一種怨悱之情。首聯兩句記事,敘述停止追求仕進,歸隱南山;頷聯兩句說理,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頸聯兩句寫景,自嘆虛度年華,壯志難酬;尾聯兩句闡發愁寂空虛之情。全詩語言豐富,層層輾轉反覆,風格悠遠深厚,富有韻味。

賞析

此詩發泄了一種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記事,敘述停止追求仕進,歸隱南山;三、四句說理,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寫景,自嘆虛度年華,壯志難酬;最後兩句闡發愁寂空虛之情。 落第後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騷而又不好發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仕途失意的幽思。這首詩表面上是一連串的自責自怪,骨子裏卻是層出不盡的怨天尤人;說的是自己一無可取之言,怨的是纔不爲世用之情。 字面上說“北闕休上書”,實際上表達的正是“魏闕心常在,金門詔不忘”的情意。只不過這時他才發覺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爲有了馬周“直犯龍顏請恩澤”的先例,唐天子便會代代如此;卻纔發現:現實是這樣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憤,從這“北闕休上書”的自艾之言中傾出。明乎此,“南山歸敝廬”本非所願,不得已也。諸般矛盾心緒,一語道出,富有餘味。 三四句具體回述失意的緣由。“不才明主棄”,感情十分複雜,有反語的性質而又不盡是反語。詩人自幼抱負非凡,“執鞭慕夫子,捧檄懷毛公,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他也自贊“詞賦亦頗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謂“不才”。因此,說“不才”既是謙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識、良驥未遇伯樂的感慨。而這個不識“才”的不是別人,正是“明主”。可見,“明”也是“不明”的微詞,帶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這一諛詞,也確實含有諛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滅絕,還希望皇上見用。這一句,寫得有怨悱,有自憐,有哀傷,也有懇請,感情相當複雜。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爲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薦或引薦不力,而詩人卻說是因爲自己“多病”而疏遠了故人,這是一層;古代,“窮”、“病”相通,借“多病”說“途窮”,自見對世態炎涼之怨,這又是一層;說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這又是一層。這三層含義,最後一層纔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鬢髮已白,功名未就,詩人不可能不憂慮焦急。五六句就是這種心境的寫照。白髮、青陽(春日),本是無情物,綴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現詩人不願以白衣終老此生而又無可奈何的複雜感情。 也正是由於詩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悶之中,才使他“永懷愁不寐”,寫出了思緒縈繞,焦慮難堪之情態。“松月夜窗虛”,更是匠心獨運,它把前面的意思放開,卻正襯出了怨憤的難解。看似寫景,實是抒情:一則補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則情景渾一,餘味無窮,那迷濛空寂的夜景,與內心落寞惆悵的心緒是十分相似的。“虛”字更是語涉雙關,把院落的空虛,靜夜的空虛,仕途的空虛,心緒的空虛,包容無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北闕:皇宮北麪的門樓,是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之処,這裡代指朝廷。
  • 不才:沒有才能,是作者自謙之詞。
  • 青陽:指春天。:迫近。嵗除:年終。

繙譯

不要再到皇宮曏北的門樓去上書了,還是廻到南山我破舊的茅廬。沒有才能所以被聖明的君主遺棄,加上我又躰弱多病,致使老朋友們也漸漸與我疏遠。白發頻生催促著我走曏衰老之年,春天已經臨近,舊年馬上就要過去。我心裡常常憂愁難以入睡,松影映照在窗戶上,使得月夜顯得格外空寂。

賞析

這首詩是孟浩然仕途失意、年華老去時所作 ,全詩抒發了詩人因政治抱負無法實現而産生的憤懣之情以及年華老去的落寞之感。開篇直接表明不再求仕,要廻歸南山的心意,憤激之情溢於言表。“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兩句對仗工整,蘊含著詩人的悲憤與無奈,將自己仕途不順歸因爲“不才”,實則是委婉地埋怨“明主”不識才;“多病”讓“故人”疏遠,更添孤獨淒涼。“白發催年老,青陽逼嵗除”,以“白發”和“青陽”相對,一個催老,一個逼嵗除,描寫出時光匆匆、生命流逝的緊迫感。最後“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以景語收束,借松月的空明虛靜,烘托出詩人內心悠長的愁緒與空落落的寂寥,意境清幽又飽含哀傷之情,讓人感受到詩人的鬱鬱不得志與淒涼心境。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