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單衣試酒,悵客裏光陰虛擲。
正單衣試酒,恨客裏、光陰虛擲。願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爲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釵鈿墮處遺香澤,亂點桃蹊,輕翻柳陌。多情爲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槅。
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靜繞珍叢底,成嘆息: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殘英小、強簪巾幘,終不似、一朵釵頭顫嫋,向人攲側。漂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
拼音
譯文
正是換單衣的時節,衹恨客居異地,光陰白白地流逝。祈求春天暫留片刻,春天匆匆歸去就像鳥兒飛離,一去無痕跡。試問薔薇花兒今何在?夜裏一場急風驟雨,埋葬了南楚傾國的佳麗。花瓣兒像美人的釵鈿墮地,散發着殘留的香氣,凌亂地點綴着桃花小路,輕輕地在楊柳街巷翻飛。多情人有誰(似我)來替落花惋惜?衹有蜂兒蝶兒像媒人使者,時時叩擊着窗槅來傳遞情意。
東園一片靜寂,漸漸地草木繁盛茂密,綠蔭幽暗青碧。環繞着珍貴的薔薇花叢靜靜徘徊,不斷地唉聲嘆氣。薔薇伸着長枝條,故意鉤着行人的衣裳,彷彿牽着衣襟期待着傾葉話語,表現出無限地離情別情。拾一朵小小的殘花,在頭巾上勉強簪起。終究不像一朵鮮花戴在美人釵頭上顫動、搖曳,向人俏媚地斜倚。花兒呵,切莫隨着潮水遠遠逝去。惟恐那破碎的花兒,還寫着寄託相思的字,如何可以看出來呢?
注釋
六醜:詞牌名。周邦彥創調。
試酒:宋代風俗,農歷三月末或四月初償新酒。周草窗《武林舊事·卷三》:「戶部點檢所十三酒庫,例於四月初開煮,九月初開清,先至提領所呈樣品嘗,然後迎引至諸所隸官府而散。」這裏用以指時令。
過翼:飛過的鳥。
楚宮傾國:楚王宮裏的美女,喩薔薇花。
傾國:美人,這裏以之比落花。
釵鈿(diàn)墮處:花落處。唐·白樂天《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桃蹊(xī):桃樹下的路。
柳陌:綠柳成蔭的路。
多情爲誰追惜:即「爲誰多情追惜」,意即還有誰多情(似我)地痛惜花殘春逝呢?
珍叢:花叢。
惹:挑逗。
強簪巾幘(zé):勉強插戴在頭巾上。巾幘,頭巾。
嚮人攲側:嚮人表示依戀媚態。
恐斷紅、尙相思字:意指紅花飄零時,對人間充滿了依戀之情。用唐人盧渥和宮女在紅葉上題詩的典故。宣宗時,捨人盧渥偶臨御溝,得一紅葉,上題絕句雲:「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歸藏於箱。後來宮中放出宮女擇配,不意歸盧者竟是題葉之人。見唐範攄《雲溪友議》卷十。
序
這首詞描寫遊子思念佳人,以美人喩鮮花,用愛的柔筆抒發自己的遲暮之感,使花園的寂寞與人世的幽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詞人惜花傷春的同時,也在自憐自傷。「惜花」更「惜人」。上闋抒寫春歸花謝之景象;下闋著意刻畫人惜花、花戀人的生動情景。全詞筆觸細膩,融情於景,構思精巧,回環曲折,與東坡《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有異曲同工之妙。
賞析
這首詞幷非泛泛詠落花,而是抒發對花落後的「追惜」之情,更是對自己「光陰虛擲」的「追惜」之情。
詞作上闋抒寫春歸花謝之景象。開首二句,「正單衣試酒,悵客裏、光陰虛擲」,點明時令、主人公身份,抒發惜春心情。長期羈旅在外的詞人,値此春去之際,不禁發出虛度光陰的感嘆,寫來含渾而不顯露。「正」字、「悵」字直貫全篇。「願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迹。」「過翼」,以鳥飛作比喩,形容春歸之迅速,這三句一句一轉:「願春暫畱」,表示不忍「虛擲」,珍惜春光;「春歸如過翼」,春不但不畱,反而逝如飛鳥,竟成「虛擲」;「一去無迹」,不僅快如飛鳥,更無影無蹤。「一去」二字,直説到盡頭,不畱餘地。隨著句意,惜春之情愈轉愈深。以上五句寫春去,是題前之筆。接下陡然提出:「爲問花何在?」一筆噴醒,又輕輕頓住。其實從下句「夜來風雨」至上闋結束,皆從此一問而出,振起全詞。「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二句,正面寫落花。以美人比落花,唐代即有。沈下賢《異夢錄》:「王炎夢遊吳,同葬西施。」韓致堯《哭花》詩:「若是有情爭不哭,夜來風雨葬西施。」這裏本應説吳宮,但爲律所限,故借用「楚宮」。這三句旣寫因夜來風吹雨打,使落花無家,更寫由於落花是無家的,所以雖有傾國之美姿,也得不到風雨的憐惜。這裏是人與花融合來寫,以花之遭際喩羈人無家、隨處飄零之身世。這三句一開一合,一起一伏,很好地表達了詞人內心的矛盾與苦悶。「釵鈿墮處遺香澤」以下六句,大力鋪開,盡情寫薔薇謝後的飄落情況。「釵鈿墮處遺香澤」,這裏是以美人佩戴的「釵鈿」喩落花,化用徐夤《薔薇》詩:「晚風飄處似遺鈿」句意,零落之餘,衹遺香澤。「亂點桃蹊,輕翻柳陌」,落花飄零是慘景,而以「桃蹊」、「柳陌」來襯託,卻顯得極有情致。接下側寫一筆:「多情爲誰追惜?」「爲誰」,即誰爲。春去花殘,觀賞者都已散去,應不再有多情追惜之人了。「但蜂媒蝶使,時叩窗隔」二句一轉,蜂蝶無知,不知「追惜」,然而它們卻以媒人、使者的身分「時叩窗隔」,似乎在提醒室中人去「追惜」。通過以上描繪,把薔薇雖然凋謝而香氣猶存,春天雖然逝去而値得追惜之情景寫得韻味盎然。詞作上闋特用問語「爲問花何在」、「多情爲誰追惜」,加以強調,以突出「無家」與「無人追惜」之意,由此見出內中隱含詞人自己的身世遭際之感。
詞作下闋著意刻畫人惜花、花戀人的生動情景。「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開首二句起襯託作用,以引起下文。詞人不忍辜負蜂蝶之「時叩窗隔」,於是走出室內,來到東園,衹見園內花事已過,碧葉茂盛,一片「花落」後「岑寂」的景象,也是「光陰虛擲」、春天「一去無迹」之實況。「靜繞珍叢底,成嘆息」,寫人惜花。爲了「追惜」,詞人靜靜地繞著薔薇花叢,去尋找落花所「遺」之「香澤」。「成嘆息」三字總括一切,承上啓下。「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三句,爲一嘆,寫花戀人。花已「無迹」,但有「長條」,而「故惹行客」,話別「牽衣」,有同病相憐之意,也寫出「行客」之無人憐惜、孤寂之境況。無情之物,而寫成似有情,雖無中生有,卻動人必弦,感人至深。「殘英小、強簪巾幘。終不似一朵,釵頭顫裊,向人欹側「四句,爲二嘆。在「長條」之上,偶然看見一朵殘畱的小花,詞人以爲這就是打算與其話別者。雖然「殘花」本不是「簪巾幘」之物,然而「行客」卻頗受感動,故「強」而「簪」之。然而這根本比不上它當初盛開時插在美人頭上之嫵媚動人。殘英強簪,令人回想花盛時之芳姿,映帶凋謝後之景況,有無限珍惜慨嘆之意。這旣是慨嘆花之今不如昔,更是慨嘆自己的「光陰虛擲」、「人老珠黃」。詞作寫至此,詞人如夢初醒,似有所覺悟,又有無可奈何之感。最後三句「漂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尙有相思字,何由見得」,爲三嘆。詞人因終不願落花「一去無迹」,所以又對花之「漂流」勸以「莫趁潮汐」,冀望「斷紅」上尙有「相思」字。如若落花隨潮水流去,那上面題的相思詞句,就永遠不會讓人看見了。「何由見得」,即何由得見,流露了依依不舍的深情蜜意。這裏活用紅葉題詩故事,借指飄零的花瓣。末句復用問語,逆挽而不直下,拙重而不獃滯。
這是首「惜花」之詞,更是首「惜人」之作。全詞構思別致,充分利用慢詞鋪敍展衍的特點,時而寫花,時而寫人,時而花、人合寫,時而寫人與花之所同,時而寫人不如花之處。回環曲折、反復騰挪地抒寫了自己的「惜花」心情,又表露了自傷自悼的遊宦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