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戍樓上響起禁止通行的鼓聲,秋季的邊境傳來孤雁的哀鳴。
今天是白露節更懷念家裏人,還是覺得家鄉的月亮更明亮。
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
寄書信詢問也不知送往何處,因爲天下依舊戰亂不能太平。
注釋
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潁、杜觀、杜豐、杜佔。
戍鼓:戍樓上用以報時或告警的鼓聲。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邊秋:一作“秋邊”,秋天邊遠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分散:一作“羈旅”。
無家:杜甫在洛陽附近的老宅已毀於安史之亂。
長:一直,老是。不達:收不到。達,一作“避”。
況乃:何況是。未休兵:此時叛將史思明正與唐將李光弼激戰。
序
這首詩託物詠懷,層次井然。首聯和頷聯寫景,烘托出戰爭的氛圍。頸聯和尾聯在此基礎上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信,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戍樓上的鼓聲和失羣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全詩語句精工,格調沉鬱哀傷,真摯感人。
賞析
這首詩首聯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爲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點明“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使人覺得合乎情理,這是因爲它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
上兩聯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頸聯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着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尾聯緊承頸聯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懷鄉思親之情悽楚哀感,沉鬱頓挫。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戍鼓:戍樓上用以報時或告警的鼓聲。戍(shù),防守。
- 邊鞦:鞦天的邊地,邊塞的鞦天。
繙譯
戍樓上響起禁止通行的鼓聲,鞦季的邊境傳來孤雁的哀鳴。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鄕的最明亮。我雖有兄弟卻都離散在各地,沒有家無法探問他們的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更何況戰亂頻繁還沒有停止。
賞析
這首詩意境深沉。開篇通過“戍鼓”與“雁聲”營造出一種邊地的蕭瑟和悲涼氛圍。“露從今夜白”既點明了時令,又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月是故鄕明”以景寫情,表達對故鄕的深切思唸。後四句寫兄弟分散,杳無音信,更突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離散。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搆嚴謹。杜甫在詩中既表達了對親人的牽掛和擔憂,也深刻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和對人民生活的破壞,情感真摯,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