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其一】
泛泛東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華葉紛擾溺。
採之薦宗廟,可以羞嘉客。
豈無園中葵,懿此出深澤。
【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其三】
鳳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於心有不厭,奮翅凌紫氛。
豈不常勤苦,羞與黃雀群。
何時當來儀,將須聖明君。
拼音
譯文
【其一】
山澗裏溪水順暢地向東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頭清晰可見。
蘋藻這些水草在水邊默默地生長,十分茂盛,隨着微波輕輕盪漾。
採集它們可以用作宗廟祭祀,可以進獻給尊貴的賓客。
難道沒有菜園中的冬葵這種珍貴的蔬菜可以用來進獻嗎?這是因爲蘋藻來自幽遠的水澤,更加美好、可貴。
【其二】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着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悽悽,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釋
從(cóng)弟:堂弟。
亭亭:聳立的樣子。
瑟瑟:形容風聲。
一何:多麽。
慘凄:凛冽、嚴酷。
"豈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説,難道松柏沒有遭到嚴寒的侵凌嗎?(但是它依然靑翠如故,)這是它的本性決定的。
本性:固有的性質或個性。
序
陳柞明評論劉楨的詩,用了「翠峰插空,高雲曳壁」的精妙比喩(《采菽堂古詩選》)。《贈從弟三首》确實當得起這樣的贊美。作爲詠物詩,這三首對蘋藻、松柏、鳳凰雖然著筆不多,卻都是畫龍點睛,使它們箇箇風骨棱然。這正是詩人自身高潔之性、堅貞之節、遠大懷抱的寫照。倘若他自身沒有這種「挺挺自持」的氣骨,就不能將這類無情之物鑄造得如此「高風跨俗」、富有生氣。
賞析
讀劉楨的詩,須先了解他的爲人。在建安時代,劉楨是一位很有骨氣幷有正氣的文士。據《典略》記載,一次曹丕宴請諸文學,席間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眾人皆伏」,唯獨劉楨「平視」,不肯折節。曹操恨他「不敬」,差點砍了他的腦袋。以這樣的氣骨作詩,其詩自能「挺挺自持」、「高風跨俗」。
《贈從弟三首》,就帶有這樣的氣骨。詩中運用比興之法,分詠蘋藻、松柏、鳳凰三物,以其高潔、堅貞的品性、遠大的胸懷、抱負,激勵堂弟,亦以自勉。在古人贈答之作中,堪稱創格。下面一起讀讀,那一字一句都帶著正義的詩吧!
先看第一首,詠的是「蘋藻」。蘋藻生於幽澗,「託身於清波」,歷來被視爲潔物,用於祭、享。此詩詠蘋藻,開筆先敍其託身之處的非同凡俗:「泛泛東流水,磷磷水中石。」「泛泛」敍澗水暢流之狀,「磷磷」寫水中見石之貌。讀者眼前,頓時出現了一派幽凉、清澈的澗流。然後纔是蘋藻的「出場」:「蘋藻生其涯,華葉紛擾溺」——在幽澗清流之上,蘋藻出落得花葉繽紛,隨著微波輕輕蕩漾,顯得何其清逸、美好!「采之薦宗廟,可以羞(進)嘉客。」這就是人們用作祭享、進獻貴賓的佳品呵!這兩句寫蘋藻的美好風姿,用的是映襯筆法。讀者可以感覺到,其間正有一股喜悅、贊美之情在汩汩流淌。接著,詩人忽然拄筆而問:「豈無園中葵?」意謂:難道園中的冬葵就不能用嗎?回答是深切的贊嘆:「懿(美)此出深澤!」但蘋藻來自深遠的水澤,是更可貴、更能令人贊美的。這兩句,用的又是先抑後揚的筆法:前句舉「百菜之主」園葵之珍以壓蘋藻,是爲抑;後句贊蘋藻之潔更勝園葵,是爲揚。於問答、抑揚之中,愈加顯得蘋藻生於幽澤而高潔脫俗的可貴。以此收束全詩,令人讀來餘韻裊裊。
再看第二首詠「松柏」。松柏自古以來爲人們所稱頌,成爲秉性堅貞,不嚮惡勢力屈服的象徵。孔子當年就曾滿懷敬意地贊美它:「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一首寫法,與詠蘋藻又稍有不同,不是先寫背景,後寫主體,而是開筆便讓山上亭亭之松拔聳而起,展現出一種「突兀撐靑穹」的雄偉氣象。然後再用「瑟瑟」谷風加以烘託,寫得極有聲勢。後面兩句爲表現松柏的蒼勁,進一步渲染谷風之凛烈:「風聲一何盛,松技一何勁!」前「一何」慨嘆谷風之盛,簡直就要橫掃萬木;後「一何」敍寫松枝之勁,更顯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剛挺難摧。詩人也許覺得,與谷風相抗,還不足以表現松柏的志節,所以接著又加以「冰霜」的進襲:「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前一箇「正」字告訴人們,此刻正是滴水成冰、萬木凋零的凄寒嚴冬;後一箇「正」字又告訴人們,再看松柏,它卻依舊端然挺立、正氣凛然,不減春日靑蒼之色。《禮記》説:「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不改柯易葉。」正可拏來作「端正」的注腳。這兩句描摹冰霜,辭色峻冷;展示松柏,意態從容。松柏的堅貞志節,正顯現於這一鮮明的對照之中。此詩結尾也是冷然一問:「豈不罹凝寒?」意謂:難道它不怕遭受酷寒的侵逼?然後歸結到詩人主意之所在:「松柏有本性。」吐語沉著,戛然收筆。讀者於涵詠之際,恍可見到,那雄偉蒼勁的松柏,還久久矗立在眼前。
第三首詠的是「鳳凰」。鳳凰是傳説中的「神鳥」(《説文》),生長在南方「丹穴山」中。《大戴禮記》説它是「羽蟲」之「長」,所以栖、食也與凡鳥不同:「非梧桐不栖,非練實不食」(《詩經·大雅·卷阿》鄭玄箋)。這就是此詩開頭所説的「鳳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之意。詩人之歌詠鳳凰,不僅因爲它有此神奇的習性,更矚意於它那絶世高蹈的懷抱:「於心有不厭(足),奮翅凌紫氛。」——它根本鄙棄「鳥爲食亡」之俗,不滿足於「竹實」之食,而要奮展巨翼,掠過九霄的紫霞,高遠地飛翔!後一句以鳳凰凌空「奮翅」的動態形象,表現它絶世超俗的高遠之志,運筆勁健,富於陽剛之美。讀過莊子《逍遙遊》和宋玉《對楚王問》的人都記得,當鵾鵬、鳳凰「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之際,「學鳩」、鷃鳥之輩曾以其井蛙之見,對它們加以無知的嘲問。宋玉因此有「鳳皇上擊九千里,絶雲霓、負蒼天,翺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之語,將這類斗筲之輩一筆駡倒。詩人大約正有感於此,所以接著兩句便借鳳凰之口,對無知之輩的嘲問,作出了聲震雲天的回答:「豈不常勤苦,羞與黃雀群!」意謂:正是爲了不與世俗之輩同流合污,我纔不避勤苦、投入搏擊風雲的鬬爭生涯的呵!詩人仰望雲空、激動不已,不禁又悠然神往地追問一句:「那麽,你究竟什麽時候纔能歸來?」鳳凰的回答乾脆利落:「將須聖明君」。意謂:到了明君臨世的時候,我就將萬里來歸!這四句抒寫鳳凰之志,詩人將其置於「奮翅凌紫氛」之後,便造出了一種高天傳音的雄奇境界。絶世高蹈的鳳鳥,正凌空遠去,萬里雲天卻還隆隆地回蕩著它那高傲的鳴叫,這壯懷是書寫在高天白雲之上的呵!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泛泛:水流貌。
- 磷磷:形容石頭鮮明的樣子。(磷,lín)
- 蘋藻:兩種水草名。
- 涯:水邊。
- 紛擾溺:形容花葉紛繁披覆。
- 薦:進獻。
- 羞:進獻食品。
- 嘉客:佳賓,貴賓。
- 懿:美好。
- 亭亭:聳立的樣子。
- 瑟瑟:形容寒風的聲音。
- 一何:多麽。
- 勁:堅強有力。
- 罹:遭受。
繙譯
【其一】 滔滔滾滾的東流水,波光閃耀水中的石。 蘋藻長在那水邊,華葉紛繁披覆水。 採摘它們進獻宗廟,可以用來敬獻貴賓。 難道沒有園中的葵菜,衹有這些來自深澤的美好水草。 【其二】 高高聳立在山上的松樹,山穀中吹來瑟瑟寒風。 風聲是多麽的猛烈,松枝是多麽的剛勁! 冰霜正淒慘寒冷,整年都始終保持著耑直的姿態。 難道它不懼怕嚴寒,是因爲松柏本來就有這樣的本性。 【其三】 鳳凰聚集在南嶽,在孤竹根旁徘徊。 內心始終不滿足,振翅飛曏高空的紫色雲氣。 難道不是常常辛勤勞苦,恥於與黃雀群爲伍。 什麽時候會有鳳凰來朝的祥瑞,那將需要聖明的君王。
賞析
【其一】詩中描繪了東流水和水中石,以及水邊的蘋藻和華葉,展現出一種自然之美。接著強調其可用來進獻給宗廟和招待貴賓,突出其價值。又通過與園中的葵菜對比,更彰顯出蘋藻等的獨特。整躰意境清新自然,表現對這些水中植物的贊美。 【其二】這首詩用山風和勁松的對抗,突出了松樹的堅靭不屈。即使在嚴寒冰霜之下,松樹依然保持耑正之姿,強調了其不懼凝寒的本性。借物喻人,贊頌了像青松般堅毅的品格。 【其三】以鳳凰爲意象,先寫其在南嶽和孤竹根処的活動,展現它的心有不甘和追求高遠。表達了鳳凰不甘同流的心志。最後兩句蘊含著對聖明君王出現的期待,使詩意更有深度。三首詩分別借不同的事物,傳達了不同的寓意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