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出自 劉翰 的《 立秋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
拼音

譯文

小烏鴉的鳴叫鴰耳,待乳鴉聲散去時,只有玉色屏風空虛寂寞地立着。突然間起風了,秋風習習,頓覺枕邊清新涼爽,就像有人在牀邊用絹扇在扇一樣。睡眠中朦朦朧朧地聽見外面秋風蕭蕭,可是醒來去找,卻什麼也找不到,只見落滿臺階的梧桐葉,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注釋

立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通常將立秋視爲秋季的開始。 乳鴉:幼小的烏鴉。 啼散:啼叫着飛散了。 玉屏空:指屋子顯得空寂。玉屏,精緻的屏風。 秋聲:秋天西風吹得樹木蕭瑟作響的聲音。 無覓處:無處可尋。 「滿階梧葉月明中」句:滿臺階的梧桐葉。據說在立秋的時節,梧桐的葉子最先凋落。

《立秋》是南宋詩人劉翰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詩人在夏秋季節交替時的細緻入微的感受,寫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的變化。全詩的境況,緊扣題意,構思巧妙。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夏秋季節交替時的細緻入微的感受。彷彿立秋一到,大自然就換下了一副容顏,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時令感極強,全詩的境況,緊扣題意,構思很巧妙。 此詩精神全在一個「尋」字。寫一種朦朦朧朧,惆悵無奈的情態。 首句寫傍晚時景色的變化。起初小烏鴉還待在樹枝上或屋檐上叫着,天黑了,烏鴉歸巢了,就再也聽不到烏鴉的叫聲了。烏鴉有結羣營巢的特點,所以傍晚時,烏鴉的叫聲還是比較多的。老烏鴉不太喜歡叫,叫起來聲音也粗礪,比較難聽。而乳鴉比較喜歡叫,聲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難聽。傍晚時玉屏上的字畫還能看得比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畫就看不見了,顯得空空的了。當然,聽不到烏鴉叫,看不見玉屏上的字畫,於是屋內也就顯得安靜空曠了。 次句寫詩人躺在牀上用扇子扇風時的感受,夏天扇風,覺得不是很涼快,因爲空氣的溫度比較高。立秋扇風,覺得分外涼爽,因爲秋天到來了,空氣的溫度也低了些。「新涼」中的「新」字寫出了這種變化。當然這種感覺上的質變,也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三句寫夜裏秋風由勁吹到停止的過程。起初還聽到秋風吹動草木發出嗚嗚的聲音,起牀後一點聲音都聽不到了。起牀尋覓秋聲,說明詩人對秋天的到來十分關注。 末句寫在明亮的月色中,見到臺階上落滿了梧桐葉,詩人終於清楚地見到了秋天到來的足跡。因爲秋高氣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別明亮。因爲梧桐是落葉喬木,葉子比較闊,所以讓人覺得梧桐落葉比較早,比較顯著。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寫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變化。有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如「滿階梧葉」,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有的變化不是很顯著,如首句通過聲音能判斷出是來自「乳鴉」,次句寫立秋夜扇的風特別涼爽。這都反映出詩人對事物的變化特別敏感,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特別細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乳鴉:幼小的烏鴉。

繙譯

幼小的烏鴉啼叫著飛散了,玉色屏風變得空空蕩蕩,睡覺時枕頭上新添了一絲涼意,每扇風都帶著鞦意。睡起後想尋找那鞦聲,卻無処可尋,衹看到滿台堦的梧桐葉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之中。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立鞦時節的景象和氛圍。首句通過“乳鴉啼散”展現出一種靜謐之後的空寂感。“一枕新涼一扇風”細致地寫出了立鞦後睡眠時所感受到的涼意和鞦風的觸感。後兩句寫醒來尋鞦聲而不得,衹見滿堦梧葉在月光下,營造出一種清幽甯靜、略帶蕭瑟的意境,巧妙地烘托出鞦日的獨特氛圍和詩人淡淡的愁緒。全詩意境空霛,將鞦日的特點細膩地呈現出來,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劉翰

劉翰,字武子(一說武之),長沙(今屬湖南)人,光宗紹熙中前後在世。曾爲高宗憲聖吳皇后侄吳益子琚門客,有詩詞投呈張孝祥、范成大。久客臨安,迄以布衣終身。 ► 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