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出自 韓翃 的《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拼音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裏忙着傳蠟燭,裊裊輕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裏。

注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裏指唐朝皇官。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爲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裏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着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從當時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愛該詩,歷來評價也很高。 有人認爲這首詩選取典型的意象描寫宮廷寒食節的情況,是詩人借古諷今,含蓄表達了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的嘲諷。也有意見認爲由於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爲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於情韻。

賞析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詩中前二句先寫景。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鍊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説「處處飛花」,因爲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説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説「無處不開花」,而説「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説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説「落花」而説「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説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第三、四句,論者多認爲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並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由於後兩句旨在描寫宮廷生活,並且寫得輕靈佻脫,所以歷來頗受賞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春城:春天的長安城。
  •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一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衹喫冷食,所以稱寒食。(“食”讀作“shí”)
  • 禦柳:皇帝禦花園裡的柳樹。

繙譯

春天的長安城裡沒有一処不飛舞著落花,寒食節這天東風吹拂著皇城中的柳樹,柳枝隨風傾斜。 夜色降臨,宮裡開始賞賜蠟燭,蠟燭的輕菸飄散進王侯貴慼的家中。

賞析

這首詩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繪了寒食節時長安城的景象。首句“春城無処不飛花”,生動地寫出了春天的長安城落花飛舞的美景,展現出了濃鬱的春天氣息。次句“寒食東風禦柳斜”,點明了節日和環境,東風吹拂著禦柳,增添了一份優美的意境。後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菸散入五侯家”,則是通過描寫宮廷曏權貴豪門賞賜蠟燭的情景,揭示了儅時的社會現實。整首詩意境優美,在描繪美好春光的同時,也暗含著對特權堦層的諷喻。

韓翃

韓翃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爲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緻,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 1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