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式微,胡不歸?

出自 無名氏 的《 國風 · 邶風 ·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爲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爲乎泥中!
拼音

譯文

天黑了,天黑了,爲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爲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爲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爲了養活你們,何以還在泥漿中!

注釋

式:作語氣助詞。 微:日光衰微,黃昏或天黑。 微君:非君,要不是君主。 中露:露中。倒文以協韻。 躬:身體。

《國風·邶風·式微》是一首先秦時代的詩歌。採用反問、隱語、互文等多種修辭方式,情感表達宛轉而有情致。重章換字,押韻和諧。兼有長短的句式,節奏感強,韻律和諧優美,用詞異常精巧。式微也成爲後世詩歌中常用的意象,對後世古典詩歌有着深遠的影響。

賞析

全詩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天黑了,天黑了,爲什麼還不回家?詩人緊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爲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爲乎泥中”。意思是說,爲了君主的事情,爲了養活他們的貴體,纔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然而,《式微》詩上下二章只變換了兩處文字,但就在這巧妙的變換中,體現出了作者用詞的獨具匠心。 其一,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變換“故”“躬”兩字,卻使詩歌語義飽滿、押韻和諧。“微君之故”,朱熹《詩集傳》釋爲:“我若非以君之故”;“微君之躬”,“躬”是“躳”的異體,《爾雅·釋言》:“躬,身也。”躬、身二字互訓,故“躬”即自身也,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無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下章言“我若無君”。上下章表達相同的意思卻運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其二,一章“胡爲乎中露”和二章“胡爲乎泥中”。“露”爲“路”的假借字。《爾雅·釋名》:“路,露也。言人所踐蹈而露見也。”方玉潤《詩經原始》:“‘泥中’猶言泥塗也。”按:“中露”也即今俗語所謂心裏沉沉的,像被什麼東西堵得慌;“泥中”猶今所謂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虛寫而非實寫,上下章可互相補充理解。 同時,作者字數的變換中,始終不忘記押韻的和諧。一章“故”、“露”爲陰聲“魚”韻和入聲“鐸”韻同用;二章“躬”、“中”押陰聲“侵”部韻。此兩句在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時,又能押韻和諧字數整齊,有一箭雙鵰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換字,押韻和諧。體現了一唱三嘆、餘味無窮的特色。體現了《詩經》精巧凝練的語言,兼有長短的句式,節奏感強。《式微》詩短短32個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工整與靈活相整合,參差錯落,能極力地表達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選擇又是隨着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而靈活變化的,增強了詩的節奏感。總之,《式微》運用語言的藝術,非但韻律和諧優美,而且用詞精巧。 在藝術上,這首詩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並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問。詩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幹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於窮盡,採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啓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爲這些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詩“境界具於詞語之外,愈反覆看去,愈覺其含義無窮。”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式微:天將黃昏。式,語氣助詞。微,昏暗。
  •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繙譯

天黑了,天黑了,爲什麽還不廻家?如果不是爲了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勞作!天黑了,天黑了,爲什麽還不廻家?如果不是爲了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奔波!

賞析

這首詩以詠歎的方式、質問的語氣,直抒胸臆,在反複中強化了情感。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就表達出了勞動人民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乾活,有家不能歸的痛苦和哀怨。詩句內容質樸,節奏明快,躰現了古老的歌謠特色。同時,也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的不公平現實,表達了對勞動者的同情。

無名氏

周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