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出自 杜牧 的《 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拼音

譯文

青山隱隱約約綠水千里迢迢,秋時已盡江南草木還未枯凋。 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這美人現在何處教人吹簫?

注釋

韓綽:事不詳,杜牧之另有《哭韓綽》詩。 判官:觀察使、節度使的屬官。時韓綽似任淮南節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長遙遠。一作「遙遙」。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謝。 二十四橋:一説爲二十四座橋。北宋·沈存中《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一做了記載。一説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艾塘《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後,……揚州鼓吹詞序云,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這裏是杜牧對韓綽的戲稱。一説指揚州歌妓。

此詩爲唐代詩人杜牧之離開揚州後懷念昔日同僚韓綽判官而作。詩中着意刻畫深秋的揚州依然綠水青山、草木蔥蘢,二十四橋月夜仍然樂聲悠揚,調侃友人生活的閒逸,表達了作者對過往揚州生活的深情懷念。全詩意境優美,清麗俊爽,情趣盎然。

賞析

揚州之盛,唐世艷稱,歷代詩人爲它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這首詩風調悠揚,意境優美,千百年來爲人們傳誦不衰。韓綽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贈他的詩共有兩首,另一首是《哭韓綽》,看來兩人友情甚篤。 首句從大處落墨,化出遠景:靑山逶迤,隱於天際,綠水如帶,迢遞不斷。「隱隱」和「迢迢」這一對疊字,不但畫出了山清水秀、綽約多姿的江南風貌,而且隱約暗示著詩人與友人之間山遙水長的空間距離,那抑揚的聲調中彷彿還蕩漾著詩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歐陽文忠《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平蕪盡處是靑山,行人更在靑山外」,正道出了杜牧之這句詩的言外之意。此時雖然時令已過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卻還未凋落,風光依舊旖旎秀媚。正由於詩人不堪晚秋的蕭條冷落,因而格外眷戀江南的靑山綠水,越發懷念遠在熱鬧繁花之鄉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無數,詩人記憶中最美的印象則是在揚州「月明橋上看神仙」(張承吉《縱遊淮南》)的景致。豈不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徐凝《憶揚州》),更何況當地名勝二十四橋上還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橋,一説揚州城裏原有二十四座橋,一説即吳家磚橋,因古時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於橋上而得名。「玉人」,旣可藉以形容美麗潔白的女子,又可比喩風流俊美的才郎。從寄贈詩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來,此處玉人當指韓綽。元微之《鶯鶯傳》「疑是玉人來」句可證中晚唐有以玉人喩才子的用法。詩人本是問候友人近況,卻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與韓綽調侃,問他當此秋盡之時,每夜在何處教妓女歌吹取樂。這樣,不但韓綽風流倜儻的才貌依稀可見,兩人親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調笑之中還微微流露了詩人對自己「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靑樓薄幸名」的感喟,從而使此詩平添了許多風韻。杜牧之又長於將這類調笑寄寓在風調悠揚、清麗俊爽的畫面之中,所以雖寫艷情卻幷不流於輕薄。這首詩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橋上的美麗傳説與「月明橋上看神仙」的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觀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讀之令人如見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吹簫的美人披著銀輝,宛若潔白光潤的玉人,彷彿聽到嗚咽悠揚的簫聲飄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蕩在靑山綠水之間。這樣優美的境界早已遠遠超出了與朋友調笑的本意,它所喚起的聯想不是風流才子的放蕩生活,而是對江南風光的無限向往:秋盡之後尙且如此美麗,當其春意方濃之時又將如何迷人?這種內蘊的情趣,微妙的思緒,「可言不可言之間」的寄託,「可解不可解之會」的指歸(見葉橫山《原詩》),正是這首詩成功的奧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迢迢:形容遙遠。

繙譯

青山隱隱約約綠水千裡迢迢,江南的鞦末花草還沒有凋零。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朋友你在何処教美人吹簫。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寄給友人韓綽的,描繪了江南的美景和對友人的思唸之情。首句“青山隱隱水迢迢”,既點明了江南山水的特點,又營造出一種朦朧、悠遠的意境。“鞦盡江南草未凋”,寫出江南即使到了鞦末,依然有生機。後兩句點明敭州的二十四橋,竝以調侃的口吻詢問友人在哪裡教美人吹簫,充滿了輕松的氛圍和對友人生活的想象,表達了詩人對過去敭州美好生活的懷唸。整首詩畫麪優美,情感真摯而細膩,有一種淡淡的惆悵與眷戀交織其中。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爲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4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