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

出自 沈佺期 的《 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爲取龍城。
拼音

譯文

早就聽說黃龍城有戰爭,連續多年不見雙方撤兵。 可憐閨中寂寞獨自看月,她們思念之心長在漢營。 今晚上少婦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何時高舉戰旗擂鼓進軍,但願一鼓作氣拿下龍城。

注釋

聞道:聽說。黃龍戍:即黃龍,在今遼寧開原縣西北,爲唐時邊防要地,常戎兵於此。頻年:連年。解兵:罷兵,撤兵。 今春:今年,實指年年,與“頻年”照應。良人: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昨夜:實指夜夜。 將:率領。旗鼓:旗和鼓,軍中表示號令之務。這裏指代軍隊。龍城:匈奴祭天之處,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這是一首反戰詩,是沈佺期的傳世名作。這首詩極寫閨中少婦與塞上徵人的兩地相憶,通過寫閨中怨情揭露了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痛苦,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關切和同情。起句先說衛戌黃龍岡邊土,年年不休。接着寫一對情人各自東西,同披月光:閨中營中,清輝共照,柔情相憶,彼此黯然傷神。共同的願望是有個名將能率領軍隊,一舉破敵,結束戰爭,使天下親人團聚。全詩抒發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心緒。

賞析

這是沈佺期的傳世名作之一。詩人類似“無題”的《雜詩》共有三首,都寫閨中怨情,流露出明顯的反戰情緒。這一首詩除了怨恨“頻年不解兵”外,還希望有良將早日結束戰事,是思想上較爲積極的一首,藝術上也頗具特色。 首聯敘事,交代背景:黃龍戍一帶,常年戰事不斷,至今沒有止息。一種強烈的怨戰之情溢於字裏行間。頷聯抒情,借月抒懷,說今夜閨中和宮中同在這一輪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對征夫思婦兩地對月相思。在征夫眼裏,這個昔日和妻子在閨中共同賞玩的明月,不斷地到營裏照着他,好像懷着無限深情;而在閨中思婦眼裏,似乎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爲那象徵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圓月,早已離開深閨,隨着良人遠去漢家營了。這一聯明明是寫情,卻偏要處處說月;字字是寫月,卻又筆筆見人。短短十個字,內涵極爲豐富,既寫出了夫婦分離的現在,也觸及到了夫婦團聚的過去;既輪廓鮮明地畫出了異地同視一輪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圖,也使人聯想起夫婦相處時的月下雙照的動人景象。通過暗寓着對比的畫面,詩人不露聲色地寫出閨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綿邈深情。 抒寫至此,詩人意猶未盡,頸聯又以含蓄有致的筆法進一步補足詩意。“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別寫出少婦“意”和良人“情”,其妙無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無過於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陰虛度,少婦怎不倍覺惆悵!萬籟無聲的長夜最爲牽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別的情景,彷彿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現。“今春意”與“昨夜情”互文對舉,共同形容“少婦”與“良人”。聯繫前面的“頻年”、“長在”,可知所謂“今春”、“昨夜”只是舉例式的寫法。在“頻年不解兵”的年代裏,長期分離的夫婦又何止千千萬萬,他們是春春如此思念,夜夜這般傷懷啊! 這一聯說閨中少婦和營中良人的相思。雙方的離情別意之中包含着一個共同的心願,這就是末聯所寫的:“誰能將旗鼓,一爲取龍城。”“將”是帶領的意思。古代軍隊以旗鼓爲號令,這裏的“旗鼓”指代軍隊。希望有良將帶兵,一舉克敵,使家人早日團聚,人民安居樂業。這裏寫透夫婦別離的痛苦以後,自然生出的一層意思,揭示出詩的主旨,感慨深沉。 這首詩構思新穎精巧,特別是中間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爲前人所未道。詩中所抒之情與所傳之意彼此關聯,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勢若轉圜,極爲自然。從文氣上看,一二聯都是十字句,自然渾成,一氣貫通,語勢較和緩;第三聯是對偶工巧的兩個短句,有如急管繁弦,顯得氣勢促迫;末聯採用散行的句子,文氣重新變得和緩起來。全詩以問句作結,越發顯得言短意長,含蘊不盡。
沈佺期

沈佺期

沈佺期,字雲卿,相州內黃(今安陽市內黃縣)人,唐代詩人。與宋之問齊名,稱“沈宋”。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擢進士第。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修《三教珠英》,轉考功郎給事中。坐交張易之,流驩州。稍遷臺州錄事參軍。神龍中,召見,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士,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開元初卒。建安後,訖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佺期與宋之問,尤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爲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編詩三卷。 ► 1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