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出自 李賀 的《 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風白,塘水漻漻蟲嘖嘖。 雲根苔蘚山上石,冷紅泣露嬌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蟄螢低飛隴逕斜。 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拼音

譯文

秋風掠過,秋野明淨,池塘積水深又清,草中蟲兒唧唧鳴。長滿苔蘚的山石,浮起濃密的雲氣。掛着露珠的秋花,在嬌滴滴地哭泣。九月,荒地裏的稻子參差不齊,發着冷光的螢火蟲在斜徑上低飛。石縫裏滲出的泉水滴入沙地,鬼火如墓中漆燈,花朵似的點綴着松林。

注釋

點松花:一作「照松花」。

詩歌開頭三句吸收古代民間歌謡起句形式,運用了「三、三、七」句法。連出兩箇「秋」字,語調明快輕捷;長句連用兩箇迭音詞,一清一濁,有抑有揚,富於節奏感。讀後彷佛置身空曠的田野,皓月當空,秋風萬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蟲聲輕細,有聲有色,充滿詩情畫意。 四、五句寫山。山間雲繞霧漫,巖石上布滿了苔蘚,嬌弱的紅花在冷風中瑟縮著,花瓣上的露水一點一點地滴落下來,宛如少女悲啼時的淚珠。寫到這裏,那幽美清朗的境界驀然昇起一縷淡淡的愁雲,然後慢慢嚮四周鋪展,輕紗般籠罩著整箇畫面,爲它增添了一種迷幻的色調。 六、七句深入一層,寫田野景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蟄螢低飛隴徑斜。」深秋九月,田裏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黃的莖葉橫七竪八地丫叉著,幾隻殘螢緩緩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飛,拖帶著暗淡的靑白色的光點。 八、九句再深入一層,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點陰森可怖的境界:從石縫裏流出來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發出幽咽沉悶的聲響,遠處的燐火閃爍著綠熒熒的光,象漆那樣黝黑發亮,在松樹的枝丫間遊動,彷佛松花一般。泉水是人們喜愛的東西,看著泉水流淌,聽著它發出的聲響,會産生輕鬆歡快的感覺。人們總是愛用「清澈」、「明凈」、「淙淙」、「潺潺」、「叮咚」之類的字眼來形容泉水。李賀卻選用「滴沙」這樣的詞語,描摹出此處泉水清幽而又滯澀的形態和聲響,富有藝術個性,色調也與整箇畫面和諧一致。末句描寫的景是最幽冷不過的了。「鬼燈如漆」,陰森森地令人毛骨悚然;「點松花」三字,又多少帶有生命的光彩,使讀者在承受「鬼氣」重壓的同時,又獲得某種特殊的美感,有一種幽冷清絶的意趣。

賞析

詩歌開頭三句吸收古代民間歌謠起句形式,運用了“三、三、七”的句法。連出兩個“秋”字,語調明快輕捷;長句連用兩個迭音詞,一清一濁,有抑有揚,富於節奏感。令讀者讀後彷彿置身空曠的田野,皓月當空,秋風萬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蟲聲輕細,有聲有色,充滿詩情畫意。 四、五句寫山。山間雲繞霧漫,岩石上佈滿了苔蘚,嬌弱的紅花在冷風中瑟縮着,花瓣上的露水一點一點地滴落下來,宛如少女悲啼時的淚珠。寫到這裏,那幽美清朗的境界驀然升起一縷淡淡的愁雲,然後慢慢向四周鋪展,輕紗般籠罩着整個畫面,爲它增添了一種迷幻的色調。 六、七句深入一層,寫田野景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蟄螢低飛隴徑斜。”深秋九月,田裏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黃的莖葉橫七豎八地丫叉着,幾隻殘螢緩緩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飛,拖帶着暗淡的青白色的光點。 八、九句再深入一層,展示了幽冷悽清甚至有點陰森可怖的境界:從石縫裏流出來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發出幽咽沉悶的聲響,遠處的燐火閃爍着綠熒熒的光,像漆那樣黝黑髮亮,在松樹的枝丫間遊動,彷彿松花一般。泉水是人們喜愛的東西,看着泉水流淌,聽着它發出的聲響,會產生輕鬆歡快的感覺。人們總是愛用“清澈”、“明淨”、“淙淙”、“潺潺”、“叮咚”之類的字眼來形容泉水。李賀卻選用“滴沙”這樣的詞語,描摹出此處泉水清幽而又滯澀的形態和聲響,富有藝術個性,色調也與整個畫面和諧一致。末句描寫的景是最幽冷不過的了。“鬼燈如漆”,陰森森地令人毛骨悚然;“點松花”三字,又多少帶有生命的光彩,使讀者在承受“鬼氣”重壓的同時,又獲得某種特殊的美感,有一種幽冷清絕的意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漻漻(liáo liáo):清澈平靜的樣子。
  • 嘖嘖:蟲鳴聲。
  • 雲根:山腳下,古人認爲雲是從山腳下生出的。
  • 冷紅:秋天寒夜中的花朵。
  • 稻叉牙:稻禾參差不齊的樣子 。
  • 蟄螢:藏在草叢中不飛的螢火蟲。
  • 石脈:石縫。
  • 鬼燈如漆:磷火像黑漆一樣發光。

翻譯

秋天的田野一片明亮,秋風拂過,帶來涼意,泛起白茫茫的顏色,池塘裏的水清澈平靜,蟲子發出嘖嘖的叫聲。山腳下石頭上長滿了苔蘚,寒夜中的花朵帶着露珠像在哭泣,呈現出嬌美的啼哭之色。九月的荒地裏稻禾參差不齊,藏在草叢中的螢火蟲低空飛過傾斜的田埂小路。石縫間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磷火發光就如同將松花點亮。

賞析

這首詩描繪出了一幅獨特而詭異的深秋田野夜景圖。開篇通過「秋野明,秋風白」簡潔地勾勒出秋天田野明亮又清冷的總體氛圍,「漻漻」「 嘖嘖」 等詞從視覺與聽覺上豐富了畫面感。「雲根苔蘚山上石,冷紅泣露嬌啼色」以細膩的筆觸刻畫靜態的山間石頭與帶露的花草,賦予它們嬌弱、哀傷的神情,透着清冷之氣。「荒畦九月稻叉牙,蟄螢低飛隴徑斜」 展現出田野荒亂與蟄螢低飛之景,讓畫面有了動態變化。而最後的 「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最具奇幻色彩,石縫滴水與磷火似漆點松花的奇妙構造,營造出陰森、迷離、如夢似幻的意境,體現李賀詩歌一貫獨特、奇幻、冷豔的風格 ,充滿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李賀

李賀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祖籍隴西,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