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出自 范仲淹 的《 御街行 · 秋日懷舊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攲,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拼音

譯文

紛紛雜雜的樹葉飄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階上,當次夜深人靜之時,那悉悉索索的落葉聲更增添了秋天的涼意。捲起珍珠串成的錦簾,華麗的樓閣上空空蕩蕩,只見到高天淡淡,銀河的盡頭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裏,都能見到那素綃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裏,心上人都遠在千里之外。 愁腸已經寸斷,想要借酒澆愁,也難以使自己沉醉。酒還沒有入口,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夜已深,燈已殘,燈火明滅之間,只好斜靠枕頭,聊作睡去,這無休無止的孤棲,真讓人嚐盡了孤獨相思的滋味。算來這苦苦的等待尚遙遙無期,雖説是終日眉頭緊鎖,心緒萬千,也沒有一點辦法可以解脫迴避。

注釋

香砌:有落花的臺階。 寒聲碎:寒風吹動落葉發出的輕微細碎的聲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無雲。 月華:月光。 練:白色的絲綢。 無由:無法。 明滅:忽明忽暗。 攲(qī):傾斜,斜靠。 諳(ān)盡:嚐盡。 都來:算來。

這是一首秋夜懷思情人的詞。上闋寫秋夜景,或就地面刻畫秋聲,或就天宇描摹夜色,以寒夜秋聲襯托主人公所處環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樓空的落寞感,並抒發了良辰美景無人與共的愁情。沈震峰《草堂詩餘雋》稱賞「天淡」句寫景空靈。下闋專就離情宣發。「愁腸」三句折進一層,言離愁之深。「殘燈」二句再現實境,一盞如豆的青燈忽明忽暗,獨自憑欄斜倚,嚐盡這孤眠的滋味。末以離愁「眉間心上」無所不在,倍增酸楚。「都來此事」幾句爲李易安《一剪梅》詞所襲用,化作「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向來爲詞評家所讚譽。這首詞雖寫似水柔情,卻骨力道勁,絕不流於軟媚。李滄溟云:「月光如晝,淚深於酒,情景兩到」,可謂佳評。

賞析

詞的上闋以寫景爲主,景中含情。「一葉落而知秋」,詞人先從落葉寫起。枯黃的落葉輕盈落在地上,聲音輕而細碎,然而詞人僅憑耳朵就能聽到這些輕細的聲音,説明詞人的內心極度孤寂,也反襯了夜的岑靜。「寒聲碎」一句,詞人意在告訴讀者這細碎的聲響不僅帶着寒冷的秋意,更傳達着他落寞的心境。因此,詞人通過開頭對秋聲、秋色的描繪,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爲全詞奠定了悲涼的基調。詞人捲起珠簾,觀看夜色,只見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飛瀉遠方。詞人本是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剛毅男子,然而,在這空寂的天宇下,皎皎的明月中,便能觸發他內心世界的幽邈情思。因此,接下來就抒寫了詞人的落寞之情:年年到了今夜,月光皎潔如練,可惜意中人遠在千里之外,不能陪伴自己共賞良辰美景,實在令人惆悵不已。此時感情的激流洶涌澎湃,以景寓情的手法已不能淋漓盡致地抒發內心的情感。於是,詞人在下闋中,採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傾吐愁思。 詞的下闋抒寫詞人長夜不寐,無法排遣幽愁別恨的情景和心態。因見不到思念的人兒,詞人只好借酒澆愁,可愁到深處,已是腸斷,酒也無法來麻醉,酒尚未飲下,已先化作了眼淚。比起入腸化淚,更進一層,足見詞人愁思之厚重,情意之悽切。濃濃的愁苦本已侵擾着離人,可一盞如豆的青燈忽明忽暗,與室外月明如晝兩相映襯,自然更添淒涼,倍加酸楚,使人無法入睡。因而只能斜靠枕頭,寂然凝思,黯然神傷。「諳盡孤眠滋味」中的「諳盡」與上闋的「年年」遙相呼應,再次説明愁緒由來已久。詞的下闋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層層遞進,反覆詠歎,語直情真,悲涼悽切。 自《詩經·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出,古詩詞便多以臥不安席來表現愁態。范文正這裏説「殘燈明滅枕頭欹」,室外月明如晝,室內昏燈如滅,兩相映照,自有一種悽然的氣氛。枕頭欹斜,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思神態,這神態比起輾轉反側,更加形象,更加生動。「諳盡孤眠滋味。」由於有前句鋪墊,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很富於感人力量。「都來此事」,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迴避的,不是心頭縈繞,就是眉頭攢聚。愁,內爲愁腸愁心,外爲愁眉愁臉。古人寫愁情,設想愁象人體中的「氣」,氣能行於體內體外,故或寫愁由心間轉移到眉上,或寫由眉間轉移到心上。范文正這首詞則説「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兩者兼而有之,比較全面,不失爲入情入理的佳句。 這首詞上闋寫景爲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聲襯托主人公所處環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樓空的落寞感,並抒發了良辰美景無人與共的愁情。下闋抒情爲主,通過寫作者長期客居他鄉,不免被如素練般的月光感發出陣陣思愁,將懷人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末尾以「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作結,把思婦對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峯。全詞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歷來的評詞者均認爲此詞情景兩到。另外,詞中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藝術表達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生於武寧軍(治所徐州)(一說河北真定府)。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先人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唐朝宰相範履冰的後人。他爲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伊川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全集》傳世,通行有清康熙歲寒堂刻版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