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爲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爲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拼音
譯文
鬱金香塗飾在盧家少婦的樓堂,海燕棲息在用玳瑁裝飾的屋樑。
在九月的搗衣聲中樹葉已落盡,思念着在遼陽征戍十年的丈夫。
丈夫在渺茫的白狼河音訊不通,京城中的我總覺日夜過得漫長。
誰能夠看見她的孤獨她的悲愁,只把那明月清輝灑落在紗帳上。
注釋
獨不見: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樂府解題》:「獨不見,傷思而不見也。」詩題一作《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盧家少婦:泛指少婦。鬱金堂:以鬱金香料塗抹的堂屋。堂,一作「香」。梁朝蕭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爲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爲梁,中有鬱金蘇合香。」
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種。因産於南方濱海地區(古百越之地),故名。
玳瑁(dàimào):海生龜類,甲呈黃褐色相間花紋,古人用爲裝飾品。
寒砧(zhēn):指搗衣聲。砧,搗衣用的墊石。古代婦女縫製衣服前,先要將衣料搗過。爲赶製寒衣婦女每於秋夜搗衣,故古詩常以搗衣聲寄思婦念遠之情。
遼陽:遼河以北,泛指遼東地區。
白狼河:今遼寧省境內之大凌河。
音:一作「軍」。
丹鳳城:此指長安。相傳秦穆公女兒弄玉吹簫,引來鳳凰,故稱咸陽爲丹鳳城。後以鳳城稱京城。唐時長安宮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長安大明宮正南門爲丹鳳門(見《兩京城坊考》卷一)。
誰爲:即「爲誰」。爲,一作「謂」。
教(jiāo):使。
流黃:黃紫色相間的絲織品,此指帷帳,一説指衣裳。
更教:一作「使妾」。
照:一作「對」。
序
這是一首擬古樂府之作,刻畫了一位對遠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閨中貴婦形象。詩人通過環境描寫烘托思婦的哀怨,以雙飛雙棲的燕子反襯思婦的孤獨;以寒砧催落葉、明月照流黃來烘托離愁別恨。全詩辭藻典雅,華美豔麗,情景結合,意境鮮明,被歷代詩評家認爲是溫麗高古之佳篇。
賞析
這首七律,是借用了樂府古題「獨不見」。郭茂倩《樂府詩集》解題云:「獨不見,傷思而不得見也。」此詩的主人公是一位長安少婦,她所「思而不得見」的是征戍遼陽十年不歸的丈夫。詩人以委婉纏綿的筆調,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處處、落葉蕭蕭的秋夜,身居華屋之中,心馳萬里之外,輾轉反側,久不能寐的孤獨愁苦情狀。此詩對後來唐代律詩,尤其是邊塞詩影響很大,歷來評價甚高。姚鼐説它「高振唐音,遠包古韻,此是神到之作,當取冠一朝矣。」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栖玳瑁梁。」盧家少婦,名莫愁,梁武帝蕭衍詩中的人物,後來用作少婦的代稱。鬱金是一種香料,和泥塗壁能使室內芳香;玳瑁是一種海龜,龜甲極美觀,可作裝飾品。開頭兩句以重彩濃筆夸張地描繪女主人公閨房之美:四壁以鬱金香和泥塗飾,頂梁也用玳瑁殻裝點起來,無比芬芳,無比華麗。連海燕也飛到梁上來安栖了。「雙栖」兩字,暗用比興。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這位「莫愁」女也許有所感觸吧。此時,又聽到窗外西風吹落葉的聲音和頻頻傳來的搗衣的砧杵之聲。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戶戶忙著準備御冬的寒衣,有徵夫遊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緊了。這進一步勾起少婦心中之愁。「寒砧催木葉」,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蕭蕭落葉催人搗衣而砧聲不止,詩人卻故意主賓倒置,以渲染砧聲所引起的心理反響。事實上,正是寒砧聲落葉聲彙集起來在催動著閨中少婦的相思,促使她更覺內心的空虛寂寞,更覺不見所思的愁苦。夫婿遠戍遼陽,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憶,也已整整十年了。
頸聯出句的「白狼河北」正應上聯的遼陽。主人公想:十年了,夫婿音訊斷絶,他現在處境怎樣?命運是吉是凶?幾時纔能歸來?還有無歸來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連懷念都沒有一箇準著落。因此,這位長安城南的思婦,在這秋夜空閨之中,心境就不單是孤獨、寂寥,也不衹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擔心,在憂慮,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於不敢想象了。上聯的「憶」字,在這裏有了更深一層的表現。
寒砧聲聲,秋葉蕭蕭,叫盧家少婦無法入眠。更有那一輪惱人的明月,竟也來凑趣,透過窗紗把流黃幃帳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給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詩人充滿同情的描述,到這結尾兩句則轉爲女主人公愁苦已極的獨白,她不勝其愁而遷怒於明月了。詩句構思新巧,比之前人寫望月懷遠的意境大大開拓一步,從而增強了抒情色彩。
這首詩,人物心情與環境氣氛密切結合。「海燕雙栖玳瑁梁」烘託「盧家少婦鬱金堂」的孤獨寂寞,寒砧木葉、城南秋夜,烘託「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的思念憂愁,尾聯「含愁獨不見」的情語借助「明月照流黃」的景物渲染,便顯得餘韻無窮。論手法,則有反面的映照(「海燕雙栖」),有正面的襯託(「木葉」、「秋夜長」),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寫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見」的愁腸。詩雖取材於閨閣生活,語言也未脫盡齊梁以來的浮艷習氣,卻顯得境界廣遠,氣勢飛動,讀起來給人一種「順流直下」(《詩藪·內編》卷五)之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盧家少婦:代指少婦,蕭衍《河中之水歌》有「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爲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句。
- 鬱金堂:用鬱金香浸酒塗壁的廳堂,形容居室華麗芬芳。 鬱金:一種香料。
- 海燕:一種燕子,又名越燕,多在樑上築巢。
- 玳瑁(dài mào)梁:用玳瑁裝飾的屋樑,極言梁的珍貴美觀 。 玳瑁:一種海龜,其甲殼色澤美麗,可作裝飾品。
- 寒砧(zhēn):秋冬時搗衣的聲音。古代製衣需先將織好的布帛放在砧石上,以杵搗之,使其柔軟,以備剪裁。因多用於秋末冬初爲家人準備寒衣,故稱爲「寒砧」 。
- 催木葉:意爲寒風吹落樹葉,彷彿寒砧聲在催促。
- 遼陽:在今遼寧省遼陽市附近,當時是東北邊防要地,常作爲徵人戍邊之地的代稱。
- 白狼河: 即今遼寧境內的大淩河。
- 音書斷:指斷絕了消息。
- 丹鳳城:指京城長安。傳說秦穆公女兒弄玉吹簫引來鳳凰,降棲於城上,後人因稱其城爲丹鳳城。
- 流黃:一種黃色的絹,這裏指帷帳。
翻譯
盧家年輕的主婦居住在華麗的鬱金香塗飾的廳堂,海燕成雙成對地在裝飾精美的玳瑁梁上棲息。九月裏秋天的寒砧聲陣陣傳來,似乎在催促着樹葉紛紛飄落,丈夫遠在遼陽戍邊已經長達十年,怎能不讓人深深想念。白狼河以北丈夫那裏,音信早已斷絕;我在這長安城南,秋夜漫漫,難以入眠。究竟是誰讓我這般滿懷憂愁卻又獨自傷懷,偏又讓那皎潔的明月,照亮這黃色的帷帳。
賞析
這首詩以一位閨中少婦的視角,抒發了她對長期戍邊未歸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開篇通過描繪少婦居住的華麗環境——鬱金堂和玳瑁梁,以及樑上海燕雙棲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以燕之雙棲凸顯人之獨守,奠定了全詩的孤獨愁怨基調。「九月寒砧催木葉」一句,將聽覺(寒砧聲)和視覺(木葉飄落)相結合,營造出一種蕭瑟淒涼的氛圍,「催」字不僅寫出寒秋的緊迫,更暗示少婦內心時光流逝、丈夫未歸的焦急。「十年征戍憶遼陽」直接點明思念的對象和緣由,十年漫長,足見少婦思念之久、愁緒之深 。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空間上一北一南,音書斷絕徒增擔憂,秋夜漫長熬煎着少婦孤寂的心。最後「誰爲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以設問和環境描寫收束全詩,明月照在流黃帳上,更襯出少婦形單影隻的愁苦。 全詩辭藻華麗,意境深遠,通過生動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渲染,層層深入地傳達出少婦細膩而深沉的情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被後人視爲初唐「七律」的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