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百戰功成翻愛靜,侯門漸欲似仙家。
牆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井放轆轤閒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
幾人圖在凌煙閣,曾不交鋒向塞沙?
拼音
譯文
身經百戰功成名就反倒喜歡平靜,顯赫侯門日漸清幽好像洞仙人家。
牆頭上細雨濛濛低垂着纖纖綠草,水面上微風迴旋聚集着片片落花。
到井臺放下轆轤閒逸中浸涼美酒,開鳥籠鸚鵡學舌提醒人莫忘煎茶。
有幾人有資格將形象畫在凌煙閣,卻不曾身經百戰交鋒於塞外黃沙?
注釋
林亭:老將軍的住所。
翻:副詞,反而。
侯門:君主時代五等爵位第二等爲侯,這裏指老將軍的府第。仙家:仙人所住之處。
纖(xiān)草:細草,小草。
轆轤(lùlú):利用輪軸製成的一種起重工具,用在井上汲水。
煎(jiān)茶:烹煮茶水。
凌煙閣: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將開國功臣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的畫相刻在凌煙閣內。唐太宗親自作贊,褚遂良書,閻立本畫。這二十四人都曾是帶兵打仗的武將。
向塞沙:在塞外沙場作戰。這裏泛指帶兵作戰。
序
《夏日題老將林亭》是唐代詩人張蠙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概括點出老將心境的寂寞及其門第的冷落;頷聯、頸聯四句對首聯所寫作了具體刻畫,先寫老將宅院的牆頭與院落,呈現一派冷清蕭條之象,後寫老將的日常生活,以喝酒煎茶化愁解悶;尾聯用反詰的句式對老將進行規勸與慰勉,揭出詩的主旨。這首詩情景交融,含蓄委婉,語言自然流利。
賞析
這首詩因頷聯兩句飲譽詩壇。王衍品讀之後,很是欣賞,於是賜張蠙霞光箋,並將召掌制誥。權臣宋光嗣以其“輕傲駙馬”,遂止。
首聯“百戰功成翻愛靜,侯門漸欲似仙家”,概括點出老將心境的寂寞及其門第的冷落。一個“翻”字,甚妙。老將有別於隱士,不應“愛靜”,卻“翻愛靜”;“侯門”與仙人的洞府有異,不應相似,偏“漸欲似”,這就把這位老將不同於一般的性格揭示出來。
頷聯、頸聯四句,作了具體刻畫。“牆頭雨細垂纖草”,“侯門”的圍牆,經斜風細雨侵蝕,無人問津,年久失修,已是“纖草”叢生,斑剝陸離。狀“纖草”着一“垂”字,見毫無生氣的樣子,荒涼冷落之意,自在言外。“水面風回聚落花”,寫園內湖面上,陣陣輕微的旋風,打着圈兒,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這裏只用了七個字,卻勾畫出一幅風自吹拂、花自飄零、湖面悽清、寂寞蕭條的景象。園林冷落如許,主人心境可知。這是詩人寓情於物之筆。
“井放轆轤閒浸酒”,老將取井水之涼,使酒清涼爽口,寫其閒適生活。“籠開鸚鵡報煎茶”,打開鸚鵡籠子,任其自由往來,好讓它在有客光臨時報告主人,督請煎茶待客。這兩句從側面藉助物情來反映人情,不僅使畫面的形象鮮明生動,構成一個清幽深邃的意境,而且深刻細膩地揭示出老將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狀態,手法相當高明。
尾聯“幾人圖在凌煙閣,曾不交鋒向塞沙”,用反詰的句式對老將進行規勸與慰勉,揭出詩的主旨。據《新五代史》載:蜀王建五年曾起壽昌殿於龍興宮,“畫建像於壁”,並且還起“扶天閣,畫諸功臣像”。這兩句是說:在凌煙閣畫像留名的人,又有誰不曾在戰場上立過功呢?功勞是不可抹煞的,感到寂寞與蕭條是大可不必的。
這詩在藝術上也很有特色。前六句鋪寫老將寂寞閒適的“仙家”生活,後二句筆鋒一轉,點明旨意,文勢波瀾曲折。本來,以“百戰”之功贏得封侯的老將,在詩人看來更應竭力報國。可“功成”反愛起“靜”來,這是出人意外的;“靜”且不說,還愈來愈欲“似仙家”,一點世事也不關心了;不唯如此,竟連自己居住的園林也懶得去經營修葺了。鋪寫老將的消沉,一層比一層深入,反過來證明規勸老將的理由越來越充分。如果說,前者是“畫龍”,那麼後者就是“點睛”;二者相輔相成,既對立又統一,使詩歌的“理”,在情景交融的畫面中表現出來,規勸之旨,體現於詩情畫意之中。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翻:反而。
- 侯門:指貴族或高官的府邸。
- 轆轤(lù lú):一種用來提取井水的裝置。
- 籠開鸚鵡:指打開鸚鵡籠子,讓鸚鵡自由活動。
- 凌煙閣:古代帝王用來表彰功臣的地方,上面繪有功臣的畫像。
翻譯
歷經百戰功成名就後,反而更愛寧靜的生活,貴族的府邸漸漸變得像仙境一般。牆頭的細雨中,纖細的草兒垂掛着,水面上風吹過,聚集了落花。井邊的轆轤閒置着,似乎在偷飲美酒,打開鸚鵡的籠子,它似乎在報告着煎茶的消息。有多少人的畫像被繪在凌煙閣上,而他們卻未曾在邊塞的沙場上真正交鋒過。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老將功成名就後的生活狀態,通過對比戰爭與和平生活的不同,表達了詩人對寧靜生活的嚮往和對戰爭的淡漠。詩中「牆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等句,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寧靜而美麗的畫面,展現了老將府邸的幽靜與超脫。結尾的「幾人圖在凌煙閣,曾不交鋒向塞沙」則透露出對功名的淡然態度,暗示真正的英雄或許並不在那些被世人稱頌的功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