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處,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

出自 李珣 的《 南鄉子
相見處,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暗裏回眸深屬意,遺雙翠,騎象揹人先過水。
拼音

譯文

日暮天晴,一位美麗純真的少女,在越臺前盛開的刺桐花下,和一位風度翩翩、俊雅倜儻的少年偶然相遇。兩人擦肩而過,她仍偷偷回望,深情地注視着少年,故意掉下一雙翠羽,匆匆騎象離開遊人,趟過小河先走了。

注釋

南鄉子: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又名《好離鄉》、《蕉葉怨》。原爲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平仄換韻。單調始自後蜀歐陽炯,此詞牌即以歐陽炯《南鄉子》爲正體。南唐馮延巳始增爲雙調。馮詞平韻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韻。另有五十八字體者。南鄉子定格爲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韻,一韻到底。 刺桐:植物名,似桐而有刺。越臺:即越王臺,漢時南越王趙佗所築,在今廣州北越秀山上。 回眸(móu):囬轉目光。深屬意:表示深切的情意。屬(zhǔ)意:留情,暗含情意。 雙翠:一雙翠羽,女性頭上妝飾品。 騎象:李珣筆下的嶺南風光有着神奇的異域色彩。嶺南古爲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遠古時就與象結下了不解之緣。象崇拜滲透到百越族生活的各個領域。騎象少女是嶺南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之美的結合。背(bèi)人:指避開別人。

《南鄉子·相見處》是五代李珣的一首詞作。這首詞寫一位南方少女偶爾遇到一位少年,一見鍾情,巧妙地佯失雙釵,暗約相會。作者準確地把握住少女的人物形象,通過幾個極有個性特徵的行爲,既描繪了少女性格中天真無邪、熱情奔放的一方,又勾畫出情竇初開的少女矜持、羞澀的一面,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全詞摹寫傳神,感情純樸,詞中又點綴以越王臺、刺桐花、大象等南方風物,使這首詞洋溢着一種南國情調,令人賞心悅目。

賞析

這首詞寫一位南方少女偶爾遇到一位少年,一見鍾情,巧妙地佯失雙釵,暗約相會。摹寫傳神,感情純樸。 前三句:“相見處,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記寫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環境。在越秀山上,越王臺前,初春的一個傍晚,晴空萬里,霞光映天,刺桐花(初春盛開)奼紫嫣紅,好一派南國風光。這明媚嬌豔的景象,爲情人相會點染出一幅絢麗的背景,烘托出歡快的氣氛。據稱:“宋元時代,回教旅行家東來,常以刺桐一名記入其旅行記載。”(《辭海》縮印本1842頁),而李珣在百花叢中獨舉刺桐花,則表明早在宋代以前,東來的“回教”人即以此來標舉自己葆有本民族的特質。 後三句描繪出了少女回眸屬意的神態,遺物留情的舉動,以及少女羞澀的心理和含情脈脈的情態。此後情形也留給人們無限想象空間。其中“遺雙翠”包蘊了四層意思:少女“暗裏回眸”時,發現少年也在注意自己,所以才“遺雙翠”表明心跡;少女雖然對少年“深屬意”,但不知人家對自己是否也有意,所以才“遺雙翠”發出試探;少男少女你有情我有意,但礙於遊人衆多,不便表白,所以才“遺雙翠”期約到河對岸的林中相會;或者說,那“雙翠”就是定情信物。 僅僅三十三字的一首小詞,能用景物描繪構成色彩斑爛的背景,用人物舉動刻畫心理活動,塑造一個多情而聰明的少女形象,實屬難能可貴。況周頤在《歷代詞人考略》中說:“五代人詞大都奇豔如古薔錦,惟李德潤詞,有以清勝者,有以質勝者,愈質愈厚。”以此詞而論,寫豔情而無豔語,清新與質樸兼備,自然雋永,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純用白描手法,寫得自然流暢,空靈雅緻。對於此詞本色生動的語言,歷來有較高評價。一般認爲。它可以與劉禹錫的《竹枝詞》媲美。與《花間集》崇尚豔麗的總體風格不同,開出了新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刺桐(cì tóng):一種植物,又名山芙蓉,落葉喬木,花色豔麗。
  • 越台:指越王台,位於今廣東省廣州市。
  • 屬意(zhǔ yì):傾心,有意。
  • 雙翠:指女子畱下的翠玉耳飾。
  • 背人:避開他人。

繙譯

相見的地方,是傍晚晴朗的天空下,在刺桐花盛開的越王台前。她暗中廻頭深深地注眡著我,畱下一對翠玉耳飾,然後騎著象,避開人群先一步渡過水麪。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傍晚時分的浪漫場景,通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展現了女子對男子的深情。詩中“暗裡廻眸深屬意”一句,巧妙地表達了女子內心的情感,而“遺雙翠”則象征著她對這份情感的承諾。最後,“騎象背人先過水”不僅增添了異域風情,也暗示了女子對這段關系的主動和勇敢。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鳴。

李珣

李珣,晚唐詞人。字德潤,其祖先爲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昭宗乾寧中前後在世。李珣有時名,所吟詩句,往往動人。妹舜弦爲王衍昭儀,他嘗以秀才預賓貢。又通醫理,兼賣香藥,可見他還不脫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瓊瑤集》,已佚,今存詞五十四首,(見《唐五代詞》)多感慨之音。) ► 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