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

出自 晏幾道 的《 思遠人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牋爲無色。
拼音

所属合集

#宋詞三百首

譯文

林葉轉紅,黃菊開遍,又是晚秋時節,我不禁想念起千里之外的遊子來了。天邊的雲彩不斷向遠處飄去,歸來的大雁也沒有捎來他的消息,不知道遊子的去處,能往何處寄書呢? 我越失望越思念,傷心得臨窗揮淚,淚流不止,滴到硯臺上,就用它研墨寫信吧。點點滴滴,一直寫到離別後,情到深處,淚水更是一發不可收,滴到信牋上,竟然把紅牋的顏色給染褪了。

注釋

思遠人:詞牌名。雙調,五十一字,仄韻。晏小山創調。《欽定詞譜》:「調見《小山樂府》,因詞有『千里念行客』句,取其意以爲名。……此詞亦無別首宋詞可校。《詞律》云:『前後段第二句、第五句「念」、「寄」、「旋」、「爲」四字皆用去聲。』」 紅葉:楓葉。 黃花:菊花。 千里念行客: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 就硯旋硏墨:眼淚滴到硯中,就用它來硏墨。 別來:別後。 紅牋:女子寫情書的信紙,是紅色的。

這是一首閨中念遠懷人詞。開首句以「紅葉黃花秋意晚」起興,暗寓閨中人悲年華消逝之憂愁,故思念千里外的愛人,雲來雁去,不見來信。又無處可寄音書。離愁別恨,如是之深。觸發出淚彈不盡,無盡淚水滴入硯池,縱無處遞牋,仍要揮筆攄懷,一派癡情,無以自控。此時墨淚交瑩,滴灑不止,紅牋濕透,彩色褪盡。墨耶、淚耶、情耶?渾化難分,凄楚欲絶。此詞最妙之處在於寫「淚」。詞中先寫淚珠彈淌,襯寫相思之苦,還是常事;而以淚硏墨,已屬異態,以淚和墨作書,更是奇想;不説紅牋因淚水濕褪顔色,卻説是情深而使紅牋無色,則尤見巧思。

賞析

詞就「寄書」二字發揮,寫以淚硏墨,淚滴紅牋,情愈悲而淚愈多,竟至牋上的紅字褪盡。用夸張的手法表情達意,寫出感情發展的歷程,是此詞藝術上的突出特點。 起首兩句,寫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懷遠,旣點明時令、環境,又點染烘託主題。一「晚」字,暗示別離之久,「千里」,點明相隔之遠。兩句交代了時間和空間,給下文留了鋪展的餘地。「飛雲過盡,歸鴻無信」兩句是客;「何處寄書得」一句是主。鴻雁,隨著天際的浮雲,自北嚮南飛去。閨中人遙望渺渺長空,盼望歸鴻帶來遊子的音信。「過盡」,已極寫其失望之意了,由於「無信」,便不知遊子而今所在,自己縱欲寄書也無從寄與。 過片詞意陡轉:彈灑不盡的那兩行珠淚,還當窗滴下來,幷滴進了硯臺中,就用它來硏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開思路。正因無處寄書,更增悲感而彈淚,淚彈不盡,而臨窗滴下,有硯承淚,遂以硏墨作書。故而雖爲轉折,卻也順理成章了。明知書不得寄,仍是要寫,一片癡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語本孟東野《歸信吟》「淚墨灑爲書」一句,而情眞意足,寫出小兒女的情態,巧而不纖,較諸「和淚濡墨」的套語自有深淺眞僞之別。「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牋爲無色。」收語寫閨人此時作書,純是自我遣懷,她把自己全部的內心本質力量投進其中,感情也昇華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對此,陳匪石《宋詞舉》有一段極爲透辟的分析:「『漸』字極宛轉,卻激切。『寫到別來、此情深處』,墨中紙上,情與淚粘合爲一,不辨何者爲淚,何者爲情。故不謂牋色之紅因淚而淡,卻謂紅牋之色因情深而無。」無論是淚、墨、紅牋,都融進閨人的深情之中,物與情已渾然一體。這首詞與小晏慣常的「情溢詞外,未能意蘊其中」這一風格不同。全詞用筆甚曲,下字甚麗,宛轉入微,味深意厚,堪稱小晏詞中別出機杼的異調。 全詞語言質樸,感情眞摯自然,不事雕琢卻也眞切感人。此外,詞還有一箇特別之處,用淚水將信牋的紅色冲掉來寫女子的傷心,不僅別出心裁,還有一種別樣的韻味,將思念描寫得更爲形象具體,也更能感動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紅葉黃花:紅色的葉子和黃色的花朵,描繪秋天的景象。
  • **行客:出行在外的人,這裏指詞人思念之人。
  • **歸鴻:歸來的大雁,古人常以大雁傳書寄託情思。
  • **(xuán)**:隨即,立刻。
  • **紅箋:紅色的信紙。

翻譯

霜葉紅,菊花黃,濃濃的秋意染遍大地,我在千里之外深深思念着遠行在外的人。天上的彩雲飄然而過,歸來的大雁也沒有帶來任何音信,我要往哪裏寄去這飽含思念的書信呢?淚水止不住地對着窗戶流淌,就用這淚水在硯臺中立刻研磨成墨。漸漸寫到從分別以來的種種,當情到深處時,彷彿連那紅色的信箋都褪盡了顏色 。

賞析

這首《思遠人》是晏幾道的經典作品,是一首懷人之作。上闋以景起興,通過紅葉黃花點明時令是秋季,濃濃的秋意中蘊含着悠遠的思念,爲全詩奠定了哀愁的基調。「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以景象的描寫,進一步烘托出等待中不見歸人、音信全無的落寞與惆悵。下闋情感描寫細膩入微,詞人以淚研磨的舉動,將思念之深、痛苦之切表現得淋漓盡致。「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爲無色」一句,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情深時連信箋都彷彿失去顏色,誇張卻又極爲形象地傳達出內心熾熱而深沉的情感。整首詞用筆細膩且富有感染力,把閨中女子對遠方行人的思念之情表達得迂迴曲折又真摯動人。

晏幾道

晏幾道

晏幾道,字叔原,號小山,著名詞人,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南昌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一般講到北宋詞人時,稱晏殊爲大晏,稱晏幾道爲小晏。《雪浪齋日記》雲:“晏叔原工小詞,不愧六朝宮掖體。”《鷓鴣天》中“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兩句受人讚賞。 ► 2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