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籟生山,一星在水,鶴夢疑重續。

秋光今夜,向桐江,爲寫當年高躅。風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頭吹竹。萬籟生山,一星在水,鶴夢疑重續。挐音遙去,西巖漁父初宿。 心憶汐社沉埋,清狂不見,使我形容獨。寂寂冷螢三四點,穿破前灣茅屋。林淨藏煙,峯危限月,帆影搖空綠。隨風飄蕩,白雲還臥深谷。
拼音

譯文

在一個月夜渡過七裏灘,見到的風光景色奇異無比。我吟誦此詞,聲音差不多傳遍各山。 今夜秋月的光,正灑向桐江。像專爲照耀嚴光高隱的足跡。風景夜露都不是人世所有,我獨坐船頭吹奏竹笛。無數秋聲產生於羣山,星月倒映在水中,我懷疑又在駕鶴成仙的夢裏。遠處傳來了船槳划水聲,那是漁翁傍着西巖剛剛歇宿。 心中回憶謝翱被葬在這裏,從那以後再不見狂放不羈的人,使我感到孤獨。流螢靜靜地閃着三四點冷光,穿過了前灣的茅屋。清淨的林中藏着煙霧,山峯高得遮住了月,帆影搖晃在倒映翠峯的綠水裏。我乘船隨着流水飄蕩,遠處的白雲靜臥深谷。

注釋

百字令:詞牌名,又名“念奴嬌”等,雙調,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韻,一韻到底。 七裏灘:又稱“七裏瀨”、“七裏瀧”,在浙江省桐廬縣嚴陵山西邊,兩岸羣峯峭立,綿延七裏而水流湍急。 桐江:也稱“桐廬江”,即錢塘江流經浙江省桐廬縣的一段。 當年高躅(zhú):當年高人嚴光隱居的遺蹤。嚴光,字子陵,東漢會稽餘姚人。與劉秀同學,劉秀稱帝,他改名隱居。後劉秀召他入京,授諫議大夫,不受,歸隱富春山。後世把他居遊、垂釣之地名爲嚴陵灘、嚴陵山、嚴陵釣臺(亦稱西臺),均在桐江岸邊。躅,足跡。 吹竹:吹竹笛。 萬籟(lài):各種秋聲。 一星在水:星月倒映在水裏。嚴光曾被指爲客星夜侵帝座。 鶴夢:駕鶴成仙的夢。陸游《秋夜》:“露濃驚鶴夢,月冷伴蛩愁。” 挐(ráo)音:船槳撥水的聲音。挐,通‘‘撓”,船槳。《莊子·漁父》:“方將杖挐而引其船。” 西巖漁父初宿:化用柳宗元《漁翁》中“漁翁夜傍西巖宿"句。 汐(xī)社沉埋:文天祥被殺後八年(1290年),謝翱與吳思齊、馮柱芳等登西臺大哭遙祭,並把他們詩酒聚會之所稱爲“汐社”,取期晚而信之意。謝翱死後,被吳思齊等人葬在釣臺。 清狂:放蕩不羈的意思。 螢:即螢火蟲。 峯危限月:峯高遮月。 帆影搖空綠:化用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中“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句。 白雲遠臥深谷:南齊時,陶弘景答齊高帝詔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後以白雲象徵隱士的高風。

《百字令·秋光今夜》是清代文學家厲鶚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從聽覺方面寫乘船夜過七裏灘時的景色,重點在剛出發時的思緒、行動和見聞;下片從視覺方面寫月夜下七裏灘的美景,由近而遠,展現了一幅“桐江夜月圖”。全詞清俊秀逸,氣象不俗,宛如畫境,以寫景爲主,又融入對古代高士的崇敬之情和超然物外、情景神會的獨特感受。

賞析

此詞上片專從聽覺感受方面寫乘船夜過七裏灘時的景色。詞人重點寫剛出發時的思緒、行動和見聞。“秋光今夜,向桐江,爲寫當年高躅。”這三句交代了夜渡的原因:爲了追尋古代高尚隱士足跡。但是,往事千年,夜靜天黑,時間、環境變化,古蹟看不見了。“風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頭吹竹。”風景奇絕,彷彿連風露也不一般,詞人不禁情動於中,提簫吹奏。接着,詞人筆鋒一轉,集中寫吹簫的音響效果:“萬籟生山,一星在水,鶴夢疑重續。”簫聲飛揚於夾岸連山之中,引發各種自然聲籟,在山中到處出現。天上星光,水中也反映着星光,天水相映,萬籟齊鳴,甚至把睡着的鶴也驚醒了。“孥音遙去,西巖漁父初宿。”在詞人所乘船附近,忽然傳來船槳撥水的響聲,原來是夜漁的老人,已經收網歸去,停船宿夜了。夜已深這層意思,自然表達出來。上片在描寫上,突出人物、山水、自然界對聲音的感受。以聽覺感受來寫夜行船的經歷,使讀者體會到黑夜的環境特點,同時又暗示了月上之前詞人就急於過七裏灘的迫切心情。這也爲下片集中寫月夜下的視覺感受做了很好的過渡。從詞人急切乘船,船頭吹簫的行爲,也體現了他愉悅、和諧的情緒。 下片專從視覺感受方面寫月夜下七裏灘的美景。過片先以懷古引出,遙與上片“當年高躅”呼應:“心憶汐社沉埋,清狂不見,使我形容獨。”“獨”字,點明瞭聯想歷史時的自身感受。由於“獨”,無人交談,只好訴諸視覺。接着便集中眼中所見的桐江兩岸,山水景物。最吸引視覺的,在黑暗中莫如光亮了:“寂寂冷螢三四點,穿過前灣茅屋。”螢光雖小,但在黑夜中是活動的亮點,襯托出兩岸村落的寂靜。夜深人靜,所見只有自然界的山水了。“林淨藏煙,峯危限月,帆影搖空綠。”林木清秀,煙靄陣陣;山峯高聳,月亮也被擋住。江上白帆,出沒在與碧空一色的江水上。詞人的眼光,從近而遠。先寫近岸的螢光、茅屋、樹林,再寫高處的山峯、月亮,最後寫遠處的帆影波光,逐層伸延,如展開一卷桐江夜月圖,使江山勝景,由近而遠展現在讀者面前。最後再收回視線,“隨風飄蕩,白雲還臥深谷。”白雲在深谷中舒捲,既是詞人所見,也是詞人的寄意。只有象白雲那樣自由自在,才能體味大自然的美好。 全詞清俊秀逸,氣象不俗,宛如畫境,以寫景爲主,很精巧地體現了夜遊的特點,所描繪的景色則突出了清秀幽雅的韻味,給人一種秀雅的審美情趣,同時又融入對古代高士的崇敬之情和超然物外、情景神會的獨特感受。

厲鶚

淸浙江錢塘人,字太鴻,一字雄飛,號樊榭,又號南湖花隱、西溪漁者。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〇年)舉人。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召試博學鴻詞科不遇。搜奇嗜博,嘗館揚州馬嶰谷、馬半槎小玲瓏山館數年,盡閲其善本祕籍,多見宋人集。學殖廣博,尤諳遼宋典章人事,因撰《宋詩紀事》。詩詞皆工,詩品淸髙,而長於用書。論詞崇周美成、姜白石,繼朱竹垞之「浙西詞派」名家。有《樊榭山房集》、《遼史拾遺》、《南宋院畫録》等,又與查蓮坡 同撰《絶妙好詞箋》。杭堇浦曰:「太鴻詩精深華妙,裁斷眾流,自新城、長水盛行一時,海内操觚者莫不乞靈於兩家,太鴻獨矯之以孤澹。用意旣超,徵材尤博,吾鄕稱詩,於宋元之後未之或過也。」沈歸愚曰:「樊榭徵士學問淹洽,尤熟精兩宋典實,人無敢難者。詩亦淸髙,五言在劉昚虛、常建之間。今浙西談藝家,專以飣餖(dìng dòu)掃撦(chě)爲樊榭流派,失樊榭之眞矣。」王蘭泉曰:「徵君詩幽新雋妙,刻琢硏煉,五言尤勝,大抵取法陶謝及王孟韋柳,而別有自得之趣。瑩然而淸,窅(yǎo)然精深貌;深遠貌而邃,擷宋詩之精詣而去其疎蕪。時沈文愨方以漢魏盛唐倡呉下,莫能相掩也。」翁覃谿曰:「樊榭以精細之思得韻得味,正亦從書巻中醖釀得來。」生平見《淸史稿·巻四百八十五·〈文苑列傳·厲鶚傳〉》。 ► 17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