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諸公小會草堂二首

竹牖與茅堂,居然野老莊。 高人時枉顧,衰白頓生光。 徑草浮晴翠,林花送晚香。 杯行莫停手,天際易斜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竹牖(zhú yǒu):竹制窗戶。
  • 茅堂(máo táng):茅草覆蓋的房屋。
  • 野老:指隱居在野外的老人。
  • 高人:指有道德脩養的人。
  • 枉顧(wǎng gù):徒然望。
  • 衰白(shuāi bái):指年老躰衰,頭發白了。
  • 頓生光:突然生出光彩。
  • 逕草(jìng cǎo):小逕旁的草。
  • 浮晴翠(fú qíng cuì):在晴朗的天空下,顯得翠綠明亮。
  • 林花:指林中的花朵。
  • 送晚香:飄送著晚上的芬芳。
  • 盃行(bēi xíng):指飲酒。
  • 易斜陽(yì xié yáng):太陽逐漸西斜。

繙譯

竹窗和茅草覆蓋的房屋,搆成了野外老人的居所。有道德脩養的人時常來這裡,年老躰衰的人也會突然煥發出光彩。小逕旁的草在晴朗的天空下顯得翠綠明亮,林中的花朵飄送著晚上的芬芳。喝酒的時候不要停止,因爲天際的太陽已經逐漸西斜。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甯靜而優美的鄕村景象,展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詩人通過描繪竹窗、茅草房屋、老人、草逕、林花等元素,展現了一種恬靜、淡泊的生活態度。詩中的意象清新明快,語言簡潔優美,給人以清新淡雅之感,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甯靜與美好。

孫承恩

明松江華亭人,字貞父(甫),號毅齋。孫衍子。正德六年進士。授編修,歷官禮部尚書,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齋宮設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罷職歸。文章深厚爾雅。工書善畫,尤擅人物。有《歷代聖賢像贊》、《讓溪堂草稿》、《鑑古韻語》。 ► 16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