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縣廨和解之昂御史時巡歷京畿東道

· 宋褧
向來按部指秋期,子月登車我獨遲。 雙塔道傍觀俗處,百泉莊上恤災時。 煙昏導騎搖箶簶,燈暗癡童下扊扅。 不聽謳歌聽愁嘆,何心工和壁間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按部: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步驟進行。
  • 子月:農曆十一月。
  • 雙塔道: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百泉莊: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恤災:救濟災民。
  • 導騎:引導的騎兵。
  • 箶簶(hú lù):古代的一種竹製樂器,此處可能指騎兵所持的旗幟或器物。
  • 扊扅(yǎn yí):門閂,此處可能指關閉的門戶。
  • 謳歌:讚美歌頌。
  • 壁間辭:牆壁上的詩文。

翻譯

以往我總是按照秋天的時節巡視各地,但這次在十一月我才登上馬車,而你們卻已經遲了。在雙塔道旁,我觀察着當地的風俗;在百泉莊,我關心着災民的救濟。煙霧中,引導的騎兵搖晃着他們的旗幟,燈光昏暗,我的隨從童子關上了門閂。我沒有聽到讚美的歌聲,只聽到憂愁的嘆息,我怎麼還有心情去創作和牆壁上的詩文相和的作品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宋褧在巡視京畿東道時的所見所感。詩中,「按部指秋期」表明了詩人以往的工作習慣,而「子月登車我獨遲」則反映了此次巡視的特殊情況。通過「雙塔道傍觀俗處,百泉莊上恤災時」,詩人展現了他對民生的關注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後兩句「不聽謳歌聽愁嘆,何心工和壁間辭」則表達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憂慮和對詩歌創作的深沉思考,體現了詩人深厚的社會責任感。

宋褧

宋褧

元大都人,字顯夫。宋本弟。泰定帝泰定元年進士,除祕書監校書郎。順帝至元初,歷監察御史,遇事敢言。累拜翰林待制,遷國子司業,與修宋遼金三史,以翰林直學士兼經筵講官卒,諡文清。有《燕石集》。 ► 6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