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山中僧

· 宋無
名山舊隱巖巒秀,精舍蕭閒殿閣虛。 像禮旃檀千古佛,經翻貝葉五天書。 獸依草座跏趺後,禽下花臺施食餘。 空翠溼衣橫楖慄,紺泉澄鉢涌芙蕖。 鷲峯夢繞雲中寺,鹿苑身棲物外居。 清梵夜回鬆月冷,孤禪晝起柏煙疏。 曙鍾寒韻侵虛籟,午供春香入野蕪。 道念有時憐老病,塵緣無計問真如。 遠公若許來同社,陶令何妨去結廬。 便向東林傍尊宿,菩提從此發心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精舍:指僧人修行的地方。
  • 蕭閒:清靜閒適。
  • 殿閣虛:殿閣空曠。
  • 旃檀:檀香。
  • 貝葉:古代印度用貝多羅樹的葉子寫佛經,故稱佛經爲貝葉。
  • 五天:指印度,古稱天竺,有東、南、西、北、中五天竺。
  • 跏趺:佛教徒的一種坐法,盤腿而坐,腳背放在大腿上。
  • 楖慄:即櫛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持的木板,用以記事。
  • 紺泉:深青色的泉水。
  • 芙蕖:荷花。
  • 鷲峯:即靈鷲山,在印度,是佛教聖地。
  • 鹿苑:即鹿野苑,佛教聖地,相傳是釋迦牟尼首次講道的地方。
  • 清梵:清淨的梵音。
  • 柏煙疏:柏樹燃燒的煙霧稀疏。
  • 虛籟:空曠中的聲音。
  • 野蕪:野外的荒草。
  • 真如:佛教術語,指事物的真實性質。
  • 遠公:指東晉高僧慧遠,他在廬山東林寺創立白蓮社,提倡唸佛修行。
  • 陶令: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 尊宿:對高僧的尊稱。
  • 菩提:佛教術語,指覺悟的境界。

翻譯

名山中隱居的僧人,其修行之地巖巒秀麗,精舍清靜閒適,殿閣空曠。僧人禮拜的是檀香木雕刻的千古佛像,翻閱的是用貝葉書寫的五天竺佛經。野獸依偎在草座旁,僧人跏趺坐後,禽鳥下花臺接受施食。空中的翠色似乎能溼透衣裳,僧人手持櫛笏,深青色的泉水在鉢中澄澈,荷花從中涌出。夢中繞過雲中的靈鷲山寺,身棲於物外的鹿野苑。夜晚,清淨的梵音迴盪在鬆月之下,冷冽;白天,孤禪的僧人起身,柏樹燃燒的煙霧稀疏。清晨的鐘聲帶着寒意,侵入空曠的聲音,中午的供品香氣滲入野外的荒草。對於老病,有時懷着道念憐憫,對於塵緣,卻無計可施,無法問及真如。如果遠公允許我來同社,陶令也無妨去結廬。便向東林寺的高僧學習,菩提心從此開始發端。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僧人在名山中修行的靜謐畫面,通過對精舍、佛像、佛經、自然景觀的細膩描寫,展現了僧人清靜的生活和對佛法的虔誠。詩中「空翠溼衣」、「紺泉澄鉢」等意象生動傳神,表達了對自然與宗教生活的深刻感悟。結尾處表達了對與高僧共同修行的嚮往,體現了對菩提心追求的堅定。

宋無

元平江路人,字子虛。世祖至元末,舉茂才,以奉親辭。工詩。比對精切,造詣新奇。有《翠寒集》等。 ► 275篇诗文

宋無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