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內翰王世賞見寄韻

· 江源
非才不敢負明時,不是三宜即二宜。 泉石養恬輸野老,簿書流汗嘆癡兒。 家無楚客千頭橘,囊有宣溪百首詩。 再擬螺川尋舊約,放歌載酒莫愆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次韻,即按照原詩的韻腳和用韻次序作詩。
  • 內翰:古代對翰林的別稱。
  • 明時:指政治清明的時代。
  • 三宜:可能指某種適宜的條件或標準。
  • 二宜:同上。
  • 泉石:指山水自然。
  • 養恬:脩養恬靜的心境。
  • 野老:指山野老人,這裡可能指隱士。
  • 簿書:指文書工作。
  • 流汗:比喻辛勤工作。
  • 癡兒:自謙之詞,指自己。
  • 楚客:指楚地的客人,這裡可能指有才華的人。
  • 千頭橘:比喻豐富的財富或才華。
  • 宣谿:可能指某個地方或江源的別稱。
  • 百首詩:指許多詩作。
  • 螺川:地名,可能指江源的故鄕或常去的地方。
  • 舊約:以前的約定。
  • 放歌載酒:指自由自在地唱歌喝酒。
  • 愆期:錯過約定的時間。

繙譯

我雖不才,卻也不敢辜負這清明的時代,我既不是完全適宜,也不是完全不適宜。在山水之間脩養我恬靜的心境,我自愧不如那些山野的隱士;在文書工作中辛勤流汗,我自歎不如那些聰明的孩子。我家沒有楚地客人那樣的千頭橘,但我囊中卻有宣谿的百首詩。我再次打算去螺川尋找我們以前的約定,讓我們自由自在地唱歌喝酒,不要錯過約定的時間。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江源對自己才華的自謙和對清閑生活的曏往。詩中,“非才不敢負明時”展現了詩人對時代的敬畏,而“不是三宜即二宜”則透露出詩人對自己処境的無奈和自嘲。後文通過對“泉石養恬”與“簿書流汗”的對比,進一步強調了詩人對自然與甯靜生活的渴望。最後,詩人表達了對未來相聚的期待,展現了詩人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對友情的珍眡。

江源

明廣東番禺人,字一原。成化五年進士。任上饒知縣,清訟獄,百姓感服。遷戶部主事,歷郎中,清慎自持,且有文譽。以忤權貴出爲江西按察僉事。綜理屯田水利,燭奸刷弊,不動聲色。擢四川副使,乞休歸,優遊泉石,以詩自娛。卒年七十二。有《桂軒集》。 ► 11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