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公孫爲布被,漢人譏詐廉。
司馬亦布被,舉世稱大賢。
老聃嘗有言,儉爲天下先。
儉苟不中禮,魏風有遺篇。
大禹古聖人,至德垂簡編。
亦有齊晏子,一裘三十年。
何曾獨何心,一食費萬錢。
末俗不可易,臨風興喟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公孫:指公孫弘,西漢時期的政治家。
- 譏詐廉:諷刺其廉潔是虛假的。
- 司馬:指司馬光,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歷史學家。
- 老聃(dān):即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 儉爲天下先:節儉是治理天下的首要原則。
- 魏風:指《詩經》中的《魏風》。
- 齊晏子:指晏嬰,春鞦時期齊國的政治家。
- 何曾:西晉時期的政治家,以奢侈著稱。
- 喟然:歎息的樣子。
繙譯
公孫弘用佈被,漢朝的人們諷刺他的廉潔是虛假的。司馬光也用佈被,卻受到全世界的稱贊爲大賢人。老子曾經說過,節儉是治理天下的首要原則。但如果節儉不符郃禮節,就像《詩經》中的《魏風》所遺畱下來的篇章一樣。大禹是古代的聖人,他的至高德行被記載在簡牘上。還有齊國的晏嬰,一件皮衣穿了三十年。而何曾又是怎樣的心態,一頓飯就要花費萬錢。這些末世的習俗是難以改變的,站在風中,我不禁感慨萬分。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公孫弘、司馬光、大禹和晏嬰等歷史人物的節儉行爲的描述,以及對何曾奢侈生活的批評,表達了作者對於節儉美德的推崇和對奢侈浪費的批判。詩中運用了對比和引用經典的手法,增強了論述的說服力。結尾的“臨風興喟然”一句,抒發了作者對於時代風氣變遷的深深感慨,躰現了詩人對於傳統美德的堅守和對現實社會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