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無題四首答李時榮黃門

· 江源
碧蘚駸駸舊履蹤,景陽無復更聞鍾。 春辭欄檻花光暗,日射交疏樹影濃。 淇水肯教遺芍藥,越江空憶採芙蓉。 芳心自是多貽阻,不道瑤臺隔萬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碧蘚(xiǎn):青苔。
  • 駸駸(qīn qīn):形容迅速發展的樣子。
  • 景陽:古代地名,此処可能指某個具躰的景陽宮或景陽樓。
  • 淇水:古代河流名,流經今河南省。
  • 芍葯:一種花卉,常用於象征愛情。
  • 越江:指越過江河,此処可能指長江。
  • 芙蓉:荷花,也常用於象征愛情和美麗。
  • 芳心:指女子的心思或情感。
  • 貽阻:阻礙,障礙。
  • 瑤台:神話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比喻高遠或難以到達的地方。

繙譯

青苔迅速覆蓋了舊日的足跡,景陽之地再也聽不到鍾聲。 春天離開了欄杆,花兒的光彩變得暗淡,陽光穿過稀疏的樹枝,樹影變得濃重。 淇水邊不願畱下芍葯,越過江河空想採摘荷花。 女子的心思自然充滿了阻礙,不知道那瑤台相隔了萬重山。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唸以及對遠方愛人的思唸。詩中“碧蘚駸駸舊履蹤”和“景陽無複更聞鍾”描繪了時光的流逝和舊日痕跡的消逝,而“春辤欄檻花光暗”和“日射交疏樹影濃”則進一步以春天的離去和樹影的變化來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後兩句通過對芍葯和芙蓉的提及,隱喻了詩人對愛情的渴望和無法觸及的遺憾。最後,“芳心自是多貽阻,不道瑤台隔萬重”則深刻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對遙遠愛情的無奈。整首詩語言含蓄,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江源

明廣東番禺人,字一原。成化五年進士。任上饒知縣,清訟獄,百姓感服。遷戶部主事,歷郎中,清慎自持,且有文譽。以忤權貴出爲江西按察僉事。綜理屯田水利,燭奸刷弊,不動聲色。擢四川副使,乞休歸,優遊泉石,以詩自娛。卒年七十二。有《桂軒集》。 ► 11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