濼驛路

極目山川無盡頭,風煙不斷水長流。 如何造物開天地,到此令人放馬牛。 飲血茹毛同上古,峨冠結髮異中州。 聖賢不得垂文化,歷代縱橫只自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濼驛路: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極目:用盡目力(遠望)。
  • 風煙:風和煙霧,常用來形容景象的遼闊。
  • 造物:指創造萬物的主宰,即自然或天意。
  • 飲血茹毛:形容原始的生活方式,吃生肉喝生血。
  • 上古:遠古時代。
  • 峨冠結髮:指戴着高高的帽子,頭髮結成髻,古代士人的裝束。
  • 中州:指中原地區,即黃河中下游一帶,古代中國的文化中心。
  • 聖賢:指古代的聖人和賢人,他們代表了文化和道德的最高標準。
  • 文化:指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別是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 歷代:指過去的各個朝代。
  • 縱橫: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翻譯

遠望山川,似乎沒有盡頭,風和煙霧連綿不斷,江水長流不息。 自然是如何開闢這片天地的呢?到了這裏,讓人不禁想要放牧馬牛。 這裏的人們過着原始的生活,吃生肉喝生血,與上古時代無異; 他們戴着高高的帽子,頭髮結成髻,與中原地區的裝束不同。 聖賢們未能在這裏留下文化的痕跡, 歷代以來,這裏的人們只是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邊遠地區的自然與人文景象。詩人通過對無盡山川、不斷風煙和長流江水的描繪,展現了大自然的遼闊與永恆。詩中提到的「飲血茹毛」和「峨冠結髮」對比了當地原始的生活方式與中原文化的差異,表達了詩人對文化傳播的思考。最後兩句則反映了詩人對這片土地上人們自由生活的羨慕與對文化傳承的遺憾。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文化的深刻感悟。

丘處機

丘處機

金登州棲霞人,字通密,號長春子。十九歲出家,爲重陽真人王哲弟子,全真道教七真之一。金大定間,居磻溪、隴州等地,結交士人,曾應金世宗召至中都。後仍還居棲霞山中。成吉思汗十四年,應召率弟子李志常等西行。見成吉思汗於西域雪山。問長生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慾爲要,並以天道好生爲言。賜爵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十八年東還。在燕以璽書釋奴爲良達二三萬人。弟子李志常撰《長春真人西遊記》,述其事甚詳。有《磻溪集》、《鳴道集》、《大丹直指》等。 ► 2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