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圃四首

· 戴良
苒苒素秋節,悽悽天宇清。 挈杖視西園,俯仰傷我情。 藜藿日就凋,惟見野草青。 草青亦幾日,霜露早已零。 萬物會有終,人生無久榮。 功勳苟不建,未若託林坰。 所以荷蕢翁,長歌悲磬聲。 吾其理吾圃,聊以隱自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苒苒(rǎn rǎn):漸漸地,慢慢地。
  • 素秋:指秋天,古代五行說,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稱素秋。
  • 悽悽:形容天氣寒冷。
  • 挈杖(qiè zhàng):拿着手杖。
  • 俯仰:低頭和擡頭,比喻一瞬間。
  • 藜藿(lí huò):指野菜,藜和藿,貧者之所食。
  • 霜露:霜和露水,兩詞連用常不實指,而比喻艱難困苦的條件。
  • 林坰(lín jiōng):郊野。
  • 荷蕢翁(hé kuì wēng):荷,背或扛;蕢,草編的筐子。荷蕢翁指揹負草筐的老人,這裏可能指隱士。
  • 磬聲(qìng shēng):古代打擊樂器發出的聲音,常用來比喻悲涼的聲音。

翻譯

秋天漸漸地來臨,天空變得清冷淒涼。我拿着手杖去西園巡視,低頭擡頭間,我的心情感到悲傷。野菜日漸凋零,只看見野草依然青翠。但這青草又能維持多久呢?霜露早已降臨。世間萬物都有終結,人生也不會永遠榮耀。如果沒有建立功勳,不如寄託於郊野的樹林。因此,那位揹負草筐的老人,長歌中流露出對磬聲的悲傷。我將整理我的園圃,以此隱居自得其樂。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秋天的淒涼景象,通過對比野菜的凋零與野草的青翠,表達了人生無常和萬物有終的哲理。詩中「萬物會有終,人生無久榮」一句,深刻反映了詩人對生命短暫的感慨。最後,詩人選擇隱居整理園圃,寄託了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和對功名利祿的淡漠。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超脫世俗、追求內心寧靜的情感。

戴良

戴良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雲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於黃、柳貫、吳萊。學詩於餘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後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爲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