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八首

· 戴良
寵極辱會至,勢利真禍羅。 君看道旁木,幾曾成斧柯。 世中繁華子,追恨每苦多。 芬芳有徂謝,平地生風波。 陸機去華亭,蘇子狹三河。 平生已謂畢,末路其如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寵極辱會至:指當一個人受到極大的寵愛時,隨之而來的羞辱也會到來。
  • 勢利:指權勢和利益。
  • 禍羅:指災難的網羅。
  • 道旁木:指路邊的樹木。
  • 斧柯:斧頭的柄,這裏比喻樹木被砍伐。
  • 繁華子:指生活在繁華世界中的人。
  • 追恨:追悔和怨恨。
  • 芬芳:指美好的香氣。
  • 徂謝:消逝,凋謝。
  • 平地生風波:比喻平靜的生活突然發生變故。
  • 陸機:東晉文學家,因政治鬥爭被殺。
  • 華亭:陸機的故鄉,這裏指陸機被迫離開故鄉。
  • 蘇子:指蘇秦,戰國時期的縱橫家。
  • 三河:指蘇秦遊說六國時的主要活動地區。
  • 平生已謂畢:指一生中認爲已經完成的事情。
  • 末路:指人生的最後階段或困境。

翻譯

當一個人受到極大的寵愛時,隨之而來的羞辱也會到來,權勢和利益實際上是災難的網羅。看看路邊的樹木,它們幾時能長成斧柄而不被砍伐呢?世間那些生活在繁華中的人,他們追悔和怨恨的事情往往很多。美好的香氣終會消逝,平靜的生活也會突然生出變故。陸機被迫離開他的故鄉華亭,蘇秦在三河地區遊說,一生中認爲已經完成的事情,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又會如何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寵辱、勢利、繁華與衰敗的對比,深刻揭示了人生無常和世事難料的道理。詩中運用了陸機和蘇秦的典故,增強了詩歌的歷史厚重感和哲理深度。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和對歷史人物的引用,表達了對人生起伏不定、命運多舛的深刻感悟,以及對世事變幻莫測的無奈和感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哲理性和警示性。

戴良

戴良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雲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於黃、柳貫、吳萊。學詩於餘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後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爲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