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天竺長老住集慶龍翔寺

· 盧琦
老僧召對金鸞殿,喜動龍顏坐賜茶。 三宿觀堂談般若,九重春色上袈裟。 海濤東去龍藏鉢,鴻雁南飛月在沙。 歸臥江心舊禪榻,妙高峯上望京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天竺(tiān zhú):古代中國對印度的稱呼。
  • 長老:對年高德劭的僧人的尊稱。
  • 集慶龍翔寺:寺廟名,具體位置不詳。
  • 金鸞殿:皇帝的宮殿,這裏指皇宮。
  • 龍顏:皇帝的面容,代指皇帝。
  • 三宿:指在寺廟中住了三夜。
  • 觀堂:寺廟中的講經堂。
  • 般若(bō rě):佛教用語,意爲智慧。
  • 九重:指皇宮,也指極高的地位或境界。
  • 袈裟(jiā shā):僧人穿的衣服。
  • 龍藏(lóng cáng):指佛教經典。
  • 鴻雁:大雁,常用來象徵書信或遠方的消息。
  • 江心:江中。
  • 禪榻(chán tà):禪師打坐的牀。
  • 妙高峯:指高聳入雲的山峯,也可能是指某個具體的山峯名。
  • 京華:京城,這裏指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

翻譯

老僧被召至皇宮的金鸞殿,皇帝面露喜色,賜坐並賜茶。 在寺廟中住了三夜,與僧人談論智慧,春日的景色映照在僧袍上。 海浪東去,彷彿龍藏於鉢中,鴻雁南飛,月光照耀在沙灘上。 回到江中的禪榻上靜臥,從妙高峯上遠望京城。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老僧被皇帝召見後的經歷與心境。詩中通過「金鸞殿」、「龍顏」等詞語展現了老僧受到的尊崇,而「三宿觀堂談般若」則體現了老僧的修行與智慧。後兩句以自然景象作喻,表達了老僧超脫塵世、嚮往自然的禪意。最後,老僧回到江心的禪榻,從妙高峯上遠望京華,展現了一種超然物外、心向佛國的境界。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禪宗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的超脫。

盧琦

元惠州人,字希韓,號立齋。順帝至正二年進士,授州錄事,遷永春縣尹,賑饑饉,止橫斂,均賦役,訟息民安。十四年,農民軍數萬人來攻,被擊退。改寧德縣尹。歷官漕司提舉,以近臣薦,除知平陽州,未上卒。有《圭峯集》。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