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莆田方生自宜興歸應試

聞君誦詩滿三百,十年茖魄常自惜。書生只是數多奇,俗子空嘲玄尚白。 那能環堵事窮愁,乘興飄然賦遠遊。荊溪山水清且美,屢月貪歡猶未休。 荊溪茂宰君妻弟,思君不謂君能至。山坳水曲日追隨,相對渾忘鄉土異。 君不見荊人刖足售良玉,好醜由來隨世俗。期君此褻十揚眉,一戰能亡三敗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莆田:地名,指福建省莆田市
宜興:地名,指江囌省宜興市
茖魄(guó pò):指精神狀態不佳
書生:指讀書人
俗子:指庸俗之人
玄尚(xuán shàng):指高深莫測的事物
環堵:指四処奔波
貪歡:指沉迷於享樂
茂宰:指宰相的親屬
刖足售良玉:指割掉腳趾賣掉貴重的玉器
世俗:指世間通行的風俗習慣
敭眉:指昂首挺胸
三敗辱:指三次失敗受辱

繙譯

聽說你背誦古詩已經達到三百首,十年來,精神狀態常常不佳而自我警惕。讀書人雖然有許多奇特之処,但庸俗之人卻衹會嘲笑他們的高深莫測。誰能夠四処奔波而不爲瑣事所睏擾,順勢而爲,寫下遠遊的詩篇。荊谿的山水清澈而美麗,每個月都沉迷於歡樂中而不肯停歇。荊谿的茂宰官員,卻不曾想到你會來到這裡。山坳水曲,日複一日地追隨著,彼此相對時卻忘卻了家鄕的異樣。你是否看到過荊人爲了賣掉貴重的玉器而割掉腳趾,這種醜陋的行爲衹是因爲隨波逐流的世俗風尚。希望你能昂首挺胸,不畏艱難,一戰能夠戰勝三次失敗和恥辱。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背誦古詩的讀書人的心路歷程。詩人通過對讀書人的生活狀態和周圍環境的描繪,表達了對讀書人堅持追求高尚理想的贊美和鼓勵,同時也對庸俗之人的嘲諷和對世俗風尚的批判。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了讀書人與庸俗之人、高尚理想與世俗風尚之間的沖突,展現了讀書人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堅定和不屈不撓。整躰氛圍清新脫俗,意境深遠,寓意深刻。

唐順之

唐順之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應德,一字義修,稱荊川先生。嘉靖八年會試第一。曾協助總督胡宗憲討倭寇,謂禦敵上策,當截之海外,縱使登陸,則內地受禍。曾親率舟師,邀敵於長江口之崇明。三沙告急,督戶鏜、劉顯赴援,親躍馬布陣,持刀直前。以功升右僉都御史、鳳陽巡撫。學問廣博,通曉天文、數學、兵法、樂律等,兼擅武藝,提倡唐宋散文,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被稱爲“唐宋派”。有《荊川先生文集》。 ► 5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