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夕江上言事五首

· 羅鄴
僻居多與懶相宜,吟擁寒爐過臘時。 風柳欲生陽面葉,凍梅先綻嶺頭枝。 山川自小拋耕釣,骨肉無因免別離。 賴有陶情一尊酒,愁中相向展愁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臘時:指農曆十二月,即臘月。
  • 陽面葉:向陽面的葉子。
  • 嶺頭枝:山嶺上的樹枝。
  • 耕釣:耕田和釣魚,指農耕和漁獵的生活。
  • 骨肉:指親人。
  • 陶情:陶冶性情,這裏指飲酒以陶冶情操。
  • 尊酒:古代盛酒的器具,這裏指酒。

翻譯

居住在偏僻的地方,與懶散的性格相得益彰,我在寒冷的爐火旁吟詩度過臘月。風吹動柳樹,陽光照耀下的葉子即將生長,凍雪中的梅花已先在山嶺的枝頭綻放。山川雖美,我卻放棄了耕田和釣魚的生活,親人之間也因此無法避免別離。幸好有一杯酒可以陶冶情操,讓我在憂愁中面對它,舒展愁眉。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冬日裏孤獨的生活狀態和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感受。詩中,「僻居」與「懶相宜」反映了詩人隱逸的生活態度,而「吟擁寒爐過臘時」則進一步以冬日的寒冷和爐火的溫暖對比,突出了詩人的孤寂與自得其樂。後兩句通過對風柳和凍梅的描寫,展現了自然界的生機與堅韌。最後,詩人以酒解愁,表達了對生活的無奈與自我慰藉,體現了詩人深沉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深刻感悟。

羅鄴

羅鄴

唐末餘杭人,一說蘇州吳縣人。羅隱族弟。累舉進士不第。昭宗光化中以韋莊奏,追賜進士及第,贈官補闕。工詩,尤長七律。懿宗鹹通、僖宗乾符中,與羅隱、羅虯合稱“三羅”。有集。 ► 1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