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

· 孫蕡
寒泓石底莓苔冷,百尺長梯掛殘綆。 荒山寂寂無飛煙,父老相傳古鹽井。 瀼東瀼西十萬家,煮鹽射利爲生涯。 筠筒直下汲清泚,出釜燦白如霜花。 太平幸睹烽火息,十萬今無二三百。 官封此井不敢開,歲歲渝洲買鹽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寒泓(hán hóng):寒冷的水潭。
  • 莓苔(méi tái):青苔。
  • 殘綆(cán gěng):破舊的繩索。
  • 瀼東瀼西(ráng dōng ráng xī):地名,指瀼水的東岸和西岸。
  • 筠筒(yún tǒng):竹筒。
  • 清泚(qīng cǐ):清澈的水。
  • 出釜(chū fǔ):從鍋中取出。
  • 烽火(fēng huǒ):古代用於傳遞軍情的煙火。
  • 渝洲(yú zhōu):地名,指重慶一帶。

翻譯

在寒冷的水潭石底,青苔顯得格外冷清,一根百尺長的梯子懸掛着破舊的繩索。這片荒涼的山中沒有炊煙升起,老人們相傳這裏曾是古老的鹽井。瀼水的東岸和西岸曾有十萬戶人家,他們以煮鹽和射獵爲生。用竹筒直接汲取清澈的井水,從鍋中取出的鹽粒潔白如霜花。幸運的是,如今太平盛世,戰火已息,曾經十萬的鹽戶現在只剩下二三百戶。官府封鎖了這口鹽井,不敢開啓,每年都要從渝洲購買鹽來食用。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荒涼的鹽井景象,通過對比過去的繁榮與現在的衰敗,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滄桑。詩中「寒泓石底莓苔冷」等句,以冷色調的意象營造出一種淒涼的氛圍,而「瀼東瀼西十萬家」與「十萬今無二三百」的對比,更是深刻地揭示了鹽井的興衰歷程。最後兩句則表達了對於和平的珍惜和對往昔的懷念。

孫蕡

明廣東順德人,字仲衍,號西庵。博學工詩文。明兵下廣東,蕡爲何真作書請降。洪武中歷虹縣主簿、翰林典雅。預修《洪武正韻》。出爲平原簿,坐事被逮,罰築京師城垣。旋得釋。十五年,起蘇州經歷,坐累戍遼東。又以嘗爲藍玉題畫,論死。有《西庵集》。 ► 7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