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

簫聲悽苦入吳來,隱忍能成報怨才。 縣目䱐門觀寇入,爲濤江上蕩城開。 越人白馬何勞祭,範子鴟夷亦可哀。 入郢便應頻解印,姑胥那忍更遲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䱐門(yǎo mén):古代城門的一種,形似魚鱗。

繙譯

簫聲淒苦傳入吳地,隱忍之心成就了報仇的才華。眼看著敵寇進入䱐門,像波濤般湧入江城。越人不必費心祭祀白馬,範子和鴟夷也值得同情。一旦進入郢城,應該頻頻解下印信,姑胥怎能再忍受拖延。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是中國春鞦時期吳國的名將,他爲報父仇,忍辱負重,最終幫助吳國複仇。詩中通過簫聲淒苦、隱忍能成、䱐門觀寇入等描寫,展現了伍子胥的忠誠、智慧和果斷。整首詩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忠臣伍子胥的贊頌和敬珮。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