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黃鳴瑴宰梓潼

· 成鷲
雄才豈合老征塵,暫借儒官作遠臣。 但使文翁能化俗,應知蜀道即通津。 風雲有命寧辭晚,琴鶴隨身不厭貧。 我去入山君作宦,相逢那得下車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鳴瑴:人名,黃鳴瑴。
  • 梓潼:地名,今四川省梓潼縣。
  • 儒官:指擔任文職的官員。
  • 文翁:古代賢人,以教化百姓著稱。
  • 化俗:改善風俗。
  • 通津:比喻通達的道路或途徑。
  • 風雲有命:比喻人的命運受天意支配。
  • 琴鶴隨身:比喻清貧而高潔的生活。
  • 入山:指出家修行。
  • 作宦:做官。
  • 下車人:指新任官員。

翻譯

有雄才大略的人怎能老於征途塵埃之中,暫時藉着儒官的身份作爲遠方的臣子。 只要像文翁那樣能夠教化百姓,就應該知道蜀道也是通達的途徑。 命運雖由天定,但晚年的風雲變幻也不應逃避,帶着琴和鶴,即使貧窮也不厭棄。 我選擇入山修行,而你去做官,相逢時哪會有新官上任的人。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黃鳴瑴的送別之情,同時也抒發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詩中,「雄才豈合老征塵」一句,既是對友人才華的肯定,也是對友人未來仕途的期許。後文通過「文翁能化俗」和「蜀道即通津」的比喻,鼓勵友人以教化百姓爲己任,相信無論在何處都能有所作爲。最後兩句則體現了詩人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態度,與友人的仕途選擇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和對各自人生道路的尊重。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