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州

· 張籍
羌胡據西州,近甸無邊城。 山東收稅租,養我防塞兵。 胡騎來無時,居人常震驚。 嗟我五陵間,農者罷耘耕。 邊頭多殺傷,士卒難全形。 郡縣發丁役,丈夫各徵行。 生男不能養,懼身有姓名。 良馬不念秣,烈士不苟營。 所願除國難,再逢天下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羌胡:古代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這裏指西域的遊牧民族。
  • 近甸:指靠近京城的地區。
  • 山東:指華山以東的地區,非今日山東省。
  • 稅租:稅收和地租。
  • 防塞兵:防守邊塞的士兵。
  • 胡騎:指羌胡的騎兵。
  • 五陵:指長安附近的五個陵墓,這裏泛指長安及其周邊地區。
  • 罷耘耕:停止耕作。
  • 全形:完整無缺的身體。
  • 丁役:成年男子的勞役。
  • 徵行:出征。
  • 良馬不念秣:良馬不貪戀飼料,比喻有志之士不貪圖安逸。
  • 烈士:有志之士,有抱負的人。
  • 不苟營:不苟且營生。

翻譯

羌胡佔據了西州,京城附近沒有邊防城池。華山以東的地區徵收稅租,用來養活我們防守邊塞的士兵。羌胡的騎兵隨時可能來襲,居住在那裏的人們常常感到震驚。唉,在長安及其周邊地區,農民們停止了耕作。邊疆地區多有殺傷,士兵們難以保全完整的身體。郡縣徵發成年男子服役,每個丈夫都要出征。生下男孩卻不能養育,害怕他們有了姓名就要去服役。有志之士不貪圖安逸,不苟且營生。我們所希望的是消除國家的災難,再次迎來天下的太平。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代邊疆的緊張局勢和人民的苦難生活。張籍通過對比羌胡的威脅和邊疆士兵的艱辛,以及農民因戰亂而無法耕作的困境,深刻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中「良馬不念秣,烈士不苟營」表達了作者對有志之士的讚美,他們不圖安逸,只願爲國家消除災難,期待天下太平。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的渴望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

張籍

張籍

張籍,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爲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爲韓門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秋思》等。 ► 4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