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闕

孫吳工用整,起剪工用強。 神哉淮陰侯,變化乃無常。 舉目盡烏合,出手成龍驤。 百戰取中原,黥彭那得方。 精誠拒武涉,小謬請假王。 高帝撫孤雛,魂魄憂未央。 見謂高鳥盡,謂可良弓藏。 遺恨在匈奴,冒頓驕大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孫吳:指三國時期的吳國,這裏特指吳國的軍事策略。
  • 起剪:起,指起兵;剪,指剪除,即消滅敵人。這裏指軍事行動的果斷和強力。
  • 淮陰侯:指漢初名將韓信,因被封爲淮陰侯而得名。
  • 烏合:形容軍隊雜亂無章,像烏鴉一樣聚集。
  • 龍驤:形容軍隊威武雄壯,如龍騰飛。
  • 黥彭:指黥布和彭越,兩人都是漢初的著名將領。
  • 武涉:指武力和涉險,這裏指韓信在戰爭中的英勇和冒險。
  • 小謬:小的過失或錯誤。
  • 假王:指韓信在戰爭中被封爲王,但並非真正的王位。
  • 高帝:指漢高祖劉邦。
  • 孤雛:比喻年幼或無助的人。
  • 未央:未盡,無窮無盡。
  • 冒頓:匈奴的首領,以勇猛著稱。
  • 大荒:指邊遠荒涼之地。

翻譯

孫吳擅長運用整齊劃一的戰術,起兵剪除敵人時則強硬有力。淮陰侯韓信的神機妙算,變化無常,令人驚歎。他一眼望去,手下盡是雜亂無章的士兵,但一旦出手,便能化腐朽爲神奇,如龍騰飛。經過百戰,他奪取了中原,即使是黥布和彭越也無法與之相比。他的忠誠抵擋了武涉的挑戰,雖有小過失,但請求封王。高帝劉邦撫慰着年幼無助的孤雛,心中憂慮無窮無盡。人們以爲高飛的鳥兒已經捕盡,以爲可以藏起良弓,不再用兵。但遺恨在於匈奴,冒頓在邊遠荒涼之地驕橫跋扈。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孫吳、起剪、淮陰侯韓信的軍事才能的讚美,展現了戰爭中的智謀與勇猛。詩中,「烏合」與「龍驤」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韓信的軍事才能和領導力。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漢高祖劉邦的憂慮和對匈奴威脅的警示,體現了作者對國家安危的深切關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歷史人物的頌揚,也是對當時國家形勢的深刻反思。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