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雨中聞鵑

蜀魄抑何靈,年年不負盟。 才過百五日,便作兩三聲。 渠自懷歸計,人因惱別情。 淒涼無處著,那更雨如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蜀魄:指杜鵑鳥,因其叫聲悽切,常被用來象徵哀怨之情。
  • 抑何:爲何,多麼。
  • 不負盟:不違背約定,這裏指杜鵑每年按時啼叫。
  • 百五日:指清明節前後,大約是農曆三月初五,距離立春約一百零五天。
  • :它,指杜鵑。
  • 淒涼無處著:淒涼之情無處安放。

翻譯

杜鵑的啼聲爲何如此靈動,每年都如約而至。 才過了清明節的百五日,便開始兩三聲地啼鳴。 它自己或許在計劃歸途,人們卻因此感到離別的煩惱。 淒涼之情無處安放,更何況那傾盆大雨。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杜鵑的啼聲和清明時節的雨,表達了詩人對離別之情的深切感受。詩中,「蜀魄抑何靈」一句,既讚美了杜鵑的啼聲,又暗含了對其哀怨之情的共鳴。「才過百五日,便作兩三聲」,巧妙地將時間與杜鵑的啼聲相結合,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後兩句「淒涼無處著,那更雨如傾」,則通過對比淒涼與傾盆大雨,加深了離別之情的沉重和無奈。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自然與情感的細膩觀察和深刻體驗。

楊公遠

宋末元初徽州歙縣人,字叔明,號野趣。工詩善畫。有《野趣有聲畫》。 ► 4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