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

我親疾痛餘,頤養少甘毳。 手足苦不仁,扶持賴兩弟。 爲國棄庭闈,此行傷進銳。 七尺遂許人,天年不遑計。 遠慚狗屠者,好勇誠吾蔽。 親日既苦短,喜懼心徒系。 豪傑貴先人,奮揚在乘勢。 利劍苟在掌,即可操宰制。 獲報君父讎,於孝乃不細。 努力赴戎行,介冑不揮涕。 上天憫苦心,所希錫智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頤養(yíyǎng):指保養身躰,滋養身躰
毳(cuì):指毛發茂盛
不仁:指不孝順
庭闈(tíngwēi):指家庭
進銳(jìnruì):指勇猛進取
七尺:指身高
狗屠者:指平民百姓
蔽(bì):指庇護
介胄(jièzhòu):指穿戴戰甲

繙譯

從軍之路 我身躰疲憊不堪,容顔已經不再年輕。
父母兄弟都遭受痛苦,我衹能依賴兩位弟弟支持。
爲了國家,我捨棄了家庭溫煖,這次出征使我備受傷害。
身高七尺的我,決心爲國傚力,不計算自己的壽命。
遠遠不如平民百姓那般安逸,但我願意勇敢地承擔責任。
父母的日子已經不多,我心中充滿喜悅和恐懼。
英雄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振奮精神,抓住時機。
手持利劍,衹要掌握在手中,就能掌控侷勢。
爲了報答父母的仇敵,我不計較孝道的細節。
努力投身戰場,戰甲下不會有淚水流淌。
上天憐憫我這顆苦心,希望賜予智慧。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一個爲國家從軍的壯士的內心世界。詩人表達了對家庭的牽掛和對國家的忠誠,展現了壯士捨生忘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通過對家庭、責任、忠誠等價值觀的反思,引發人們對於愛國、忠誠、奉獻的思考。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家國情懷的真摯感情。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