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樊簡討昆來還都

論文連月得相親,握別臨期意倍真。 高蓋南來持節客,二毛憔悴種瓜人。 羽林舊籍同聲在,桃李新陰異代春。 書報高堂江漢上,爲言滄海有遺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高蓋:高官的冠蓋,代指高官。
  • 二毛:指頭發斑白,形容年老。
  • 憔悴:形容人瘦弱,麪色不好看。
  • 種瓜人:比喻隱居或不問世事的人。
  • 羽林:古代皇家禁衛軍的名稱。
  • 桃李:比喻學生或弟子。
  • 新隂:新綠,新生的枝葉。
  • 異代春:不同世代的春天,比喻不同世代的人。
  • 高堂:指父母。
  • 江漢:長江和漢水,這裡指樊簡討崑來的家鄕。
  • 滄海:大海,比喻世事變遷。
  • 遺民:指改朝換代後仍傚忠前朝的人。

繙譯

連續數月與您論文相交,親密無間,臨別時情意更加真摯。 您這位高官南來,手持節杖,而我已是頭發斑白,憔悴的隱居之人。 我們同在羽林軍中有著共同的聲音,但您的學生新綠已不同於我們這一代的春天。 書信告知您在江漢之上的父母,告訴他們滄海之中還有忠於前朝的遺民。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與友人樊簡討崑來深厚的情誼以及對時光流逝、世事變遷的感慨。詩中,“論文連月得相親”展現了兩人因文學而結緣的親密關系,“握別臨期意倍真”則強調了離別時的不捨與真摯情感。後兩句通過對比自己與友人的境遇,抒發了對友人高陞的喜悅與自己隱居生活的自嘲。結尾提到“滄海有遺民”,則透露出對前朝的懷唸與對友人的期望,希望他能記得那些忠於前朝的人。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語言簡練而意味深長。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