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詩 其十九

布帛文被體,粟菽味充飢。 常人未識察,往往爭好竒。 貪竒不願寳,刻成無當巵。 大鈞播萬類,瑣細各有冝。 得時易長養,失叙徒施爲。 哀哉楊朱淚,滴向他路?。 正途亦甚坦,舎此將安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布帛:棉麻織物,這裏泛指衣物。
  • 文被體:「文」原指花紋,此處可理解爲裝飾之意;「被體」即覆蓋在身體上,意思是衣物起到遮體、裝飾身體的作用。
  • 粟菽(sù)是穀子;(shū)是豆類的總稱,這裏代指糧食。
  • 貪奇不願寶:貪求奇巧的東西,卻不珍視真正寶貴實用的東西。
  • 刻成無當卮(zhī) ,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無當」意思是無底,刻製出沒有底的酒器,比喻做了無用之事。
  • 大鈞:指大自然。
  • 播萬類:播撒繁衍萬物。
  • 失敘:失去了合理的秩序與安排。
  • 楊朱淚:楊朱,戰國初期的道家思想家。楊朱見到四通八達的大路(歧路),因爲可南可北,不知道往哪走而哭泣,爲走錯路或誤入歧途而傷感。

翻譯

衣物能裝飾覆蓋身軀,糧食能滿足口腹之飢。普通人沒有認識到這些平常東西的重要,常常爭着追逐新奇的玩意兒。只貪圖新奇而不珍視真正的寶物,就好像刻製出沒有底的酒器一樣毫無用處。大自然孕育繁衍萬物,無論多麼細小的事物都有它適宜的位置。事物順應時勢就容易生長髮展,失去合理的秩序即便努力也徒然無功。可嘆楊朱對着歧路流淚啊,世間正途如此平坦寬闊,捨棄正途又能去向哪裏呢?

賞析

這首詩以通俗易懂的話語闡述深刻的人生道理。開篇以「布帛文被體,粟菽味充飢」指出生活中普通卻實用之物的價值,批評「常人未識察,往往爭好奇」追逐新奇無用之物的現象。詩中用「刻成無當卮」這樣具體形象的比喻說明追求不當目標的徒勞無功。「大鈞播萬類,瑣細各有宜。得時易長養,失敘徒施爲」兩句上升到對自然規律和萬物運行法則的思考,體現出大自然對萬物平等的安排以及事物遵循規律的重要性。而「哀哉楊朱淚,滴向他路歧。正途亦甚坦,舍此將安之」借楊朱的典故,進一步警示人們不要誤入歧途,要堅守正道,整體富有哲理,勸誡意味濃厚,在勸勉世人積極向上、走堂堂正正之路方面具有深遠意義 。

方孝孺

方孝孺

明浙江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宋濂弟子,盡得其學。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除漢中府教授,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爲世子師,名其屋爲“正學”,學者因稱正學先生。建文帝即位,召爲侍講學士。修《太祖實錄》,爲總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稱效法周公輔成王,召使起草詔書。孝孺怒問“成王安在?”並擲筆於地,堅不奉命。遂被磔於市,宗族親友弟子十族數百人受牽連被殺。有《遜志齋集》。 ► 4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