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河驛值雪次茅長史白戰體韻

東河氣高地常冷,越客入山愁目瞑。 蹇馿破㡌闖驛門,敝屋踈籬耿燈影。 更䦨藉草始一寐,夜半雪來初未省。 窻眀恍訝烏繞樹,身倦宛同蛙伏井。 鷄鳴起看眼生花,睡熟山童呼不醒。 積深巳覺擁藍關,勢逺直疑沾庾嶺。 穿簷入隙如有求,塞戸填堦豈須請。 瓦溝早滴爲炊煙,水靣難消因泛梗。 樂事偏冝壯士獵,淸氣先入詩家茗。 平舖道路混險夷,蓋覆乾坤掩瑕眚。 空山難行無客到,高卧閉門終日靜。 春來一月尚嚴凝,天上何人調九鼎。 半生對雪走四方,竒絶愛此林壑景。 長松壓重龍虎怒,巨石羅陳□□整。 北風末勢更飄揚,斜照餘輝愈光烱。 南望殊憐京闕遙,西顧頗覺歸途永。 未須玩物遽憂患,有形易化皆幻境。 明朝隂翳盡掃除,天際諸峰翠相並。 乘興伸眉且一咲,人生飢寒非不幸。 莫將詩句效蘇公,淮隂詎肯儕噲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東河驛:地名。
  • 值雪:正遇上降雪。
  • 次……韻:依照別人詩詞的韻腳來和詩。
  • 茅長史:人名,長史是官職。
  • 白戰體:一種作詩的限制體裁,禁用某些字及相關詞彙。
  • 越客:來自越地的客人,這裏指詩人自己 。
  • 愁目瞑:因憂愁而閉目,形容心緒不佳 。
  • 蹇(jiǎn)驢:跛腳的驢子。
  • 闖驛門:闖進驛站的門。
  • 耿燈影:孤零零的燈光。耿,明亮、孤零零的樣子 。
  • 更闌:更深夜盡之時。
  • 藉草:以草爲席 。
  • 初未省(xǐng):開始並沒有察覺。省,察覺、知道。
  • 恍訝:恍惚驚訝。
  • 宛同:好像。
  • 烏繞樹:烏鴉繞着樹飛 。
  • 藍關:即藍田關,在今陝西藍田東南。這裏可能用「雪擁藍關」的典故(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雪擁藍關馬不前」 )形容雪大。
  • 庾(yǔ)嶺:即大庾嶺,在江西、廣東交界處。
  • 泛梗:隨波漂流的樹枝。
  • 樂事:快樂的事情。
  • 清氣:清新的氣息。
  • 詩家茗:詩人所品的茶。
  • 險夷:危險和平坦。
  • 掩瑕眚(shěng):掩蓋瑕疵和過錯。瑕,玉上的斑點;眚,過失。
  • 嚴凝:嚴寒凝結。
  • 調九鼎: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後以「調鼎」比喻治理國家。
  • 林壑:山林溝壑。
  • □□:此處有缺字,無法準確理解含義。推測可能是形容巨石羅列整齊或有某種姿態的詞語。
  • 光烱(jiǒng):光明、明亮。
  • 殊憐:特別憐惜、感慨。
  • 京闕:京都、京城。
  • 未須:不必。
  • 遽(jù)憂患:馬上就憂愁擔心。遽,立刻、馬上。
  • 陰翳(yì):陰霾。

翻譯

東河這個地方地勢高,天氣常常寒冷,我這個來自越地的客人進入山中,滿心憂愁只想閉目。騎着跛腳的驢子,戴着破舊的帽子,闖進了驛站的大門,破舊的屋子、稀疏的籬笆,只有那孤零零的燈影相伴。

夜深了,我以草爲席好不容易纔睡去,半夜裏雪花飄來我一開始都沒察覺。早晨窗戶明亮,我恍惚驚訝以爲是烏鴉繞着樹飛,身子倦怠得就像青蛙趴在井裏一般。

雞叫了我起身查看,眼睛還花着,睡熟的山童怎麼叫都叫不醒。積雪深厚得感覺都能像藍關那樣困住行人,這雪勢遠得真懷疑連庾嶺都被它沾染。

雪花穿過屋檐、鑽進縫隙,彷彿有所訴求,塞滿門戶、填平臺階根本不須誰來邀請。瓦溝上的雪早早滴下化成炊煙的水汽,水面上的雪難以消融是因有隨波的樹枝。

這雪天裏快樂的事最適合壯士去打獵,清新的氣息也最先融入詩人品的茶中。它平鋪開覆蓋住道路,把危險和平坦都混在一起,籠罩了天地,掩蓋了所有的瑕疵和過錯。

空山因爲雪難行,沒有客人到來,我高臥在屋中,關閉門戶,一整天都很寧靜。春天都過去一個月了,天氣還是這般嚴寒。天上是哪位在掌管國家大事呢(令天氣如此)?

我半生對着雪花走遍四方,最喜愛這山林溝壑的奇絕雪景。高大的松樹被厚重的雪壓着,好似龍虎發怒,巨石羅列,姿態齊整(大致推測語境)。

北風到最後勢頭更飄揚,傍晚斜照的餘暉卻更加明亮。向南望去,特別感慨京城是那麼遙遠;向西看看,也覺得回家的路途漫長。

不必因爲賞雪玩物就馬上憂愁,一切有形狀的東西都容易變化,不過都是虛幻的景象罷了。到了明天陰霾都會被掃除乾淨,天邊的那些山峯翠綠相連。

趁着興致舒展開眉頭笑一笑吧,人生有點飢寒也算不得什麼不幸。不要拿詩句去效仿蘇軾(原注可能與蘇軾寫雪有關的典故情境 ),我怎麼肯與平庸之輩相提並論。

賞析

這首詩圍繞在東河驛遇雪展開,描寫細緻入微且富有意境。開篇點明東河寒冷,以「越客愁目瞑」營造出一種孤寂憂愁的氛圍。接着用「蹇驢破帽」「敝屋疏籬」描繪出自身境遇的艱難和驛站環境的簡陋,而「耿燈影」更添孤寂之感。

描寫雪來時,從不知覺到晨起所見,通過「窗明恍訝烏繞樹」「身倦宛同蛙伏井」等生動比喻,讓人身臨其境之感。詩中對雪的描寫豐富多彩,「積深已覺擁藍關,勢遠直疑沾庾嶺」誇張地寫出雪的深厚和勢力的廣闊;「穿檐入隙如有求,塞戶填階豈須請」賦予雪花以人的情感和動作,極爲靈動。

除寫景外,融入諸多人生感慨。「樂事偏宜壯士獵,清氣先入詩家茗」展現出雪天不同人有不同的樂趣;「平鋪道路混險夷,蓋覆乾坤掩瑕眚」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思考;「南望殊憐京闕遙,西顧頗覺歸途永」流露出對京城和歸途的複雜情感。最後以樂觀之語結尾,「明朝陰翳盡掃除,天際諸峯翠相併」表達對未來的希望,「乘興伸眉且一笑,人生飢寒非不幸」帶有豁達的人生態度。

整體語言質樸又富有感染力,在描繪雪景過程中,巧妙融入詩人的身世之感、對人生和國家的諸多思考,是一首兼具寫景抒情與哲理內涵的佳作 。

方孝孺

方孝孺

明浙江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宋濂弟子,盡得其學。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除漢中府教授,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爲世子師,名其屋爲“正學”,學者因稱正學先生。建文帝即位,召爲侍講學士。修《太祖實錄》,爲總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稱效法周公輔成王,召使起草詔書。孝孺怒問“成王安在?”並擲筆於地,堅不奉命。遂被磔於市,宗族親友弟子十族數百人受牽連被殺。有《遜志齋集》。 ► 4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