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
秋半收穫登郊原,攲側小屋愁夕眠。
是夜大風拔樹走,吹倒南壁如崩山。
夢中驚起但呼叫,病僕未動徒豗喧。
驅令燃火徧照燎,瓦甓狼藉滿我前。
披衣抱枕欲避去,去此乃是曠野田。
況時風怒尚未息,直恐涇渭遭吹翻。
露坐不免念禾黍,必已刮刷無完根。
六事不和暴風作,嘗聞洪範有此言。
昔時大風禾盡偃,上帝蓋直周公寃。
方今天子至神聖,惟恐臣下辜其恩。
是何此風乃震作,吹盡秋實傷元元。
有能返風起禾者,亦足表異知所存。
至誠皎潔固不昧,時雖今古同乾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秋半:秋季過半的時候。
- 攲(qī)側:傾斜。
- 走:移動,這裏指樹被大風拔起吹走。
- 豗(huī)喧:喧鬧,這裏指生病的僕人驚慌呼救聲。
- 燎(liǎo):照亮。
- 甓(pì):磚。
- 六事不和暴風作:指六種政事處理不好就會引發暴風。「六事」, 《尚書·洪範》提到的六種政事(貌、言、視、聽、思、皇) 。
- 大風禾盡偃:據《尚書大傳》記載,周成王年幼時,周公攝政,管叔、蔡叔等造謠說周公要害成王。周公爲了避嫌,前往東都。後來天颳大風,禾苗都倒伏了。成王得知周公忠誠,將周公請回,大風止息,禾苗重新挺立。
- 元元:指百姓。
翻譯
秋季過半,人們在郊外的原野上忙着收穫,我住在那傾斜的小屋裏,晚上憂愁難眠。 就在這天夜裏,大風呼嘯而來,拔起大樹吹得四處移動,吹倒了南邊的牆壁,那聲響如大山崩塌一般。 睡夢中被驚醒,我只能大聲呼叫,生病的僕人嚇得不敢動,只是驚慌喧鬧。 我趕忙驅使他點燃火把,將四處照亮,眼前滿是破碎狼藉的瓦片和磚頭。 我披上衣衫、抱着枕頭想要找個地方躲避,可離開這裏就是空曠的田野。 況且此時狂風仍然怒吼不止,感覺連涇河與渭河都要被吹得翻轉過來。 露天坐着不禁擔憂起地裏的莊稼,想必一定被狂風颳得連完整的根都沒有了。 六種政事處理不好就會有暴風出現,我曾在《洪範》裏讀到過這樣的話。 昔日因謠言周公蒙冤,大風颳倒了莊稼,上天后來爲周公洗清冤屈。 當今天子極其聖明,只怕臣子們辜負了他的恩澤。 可爲何這場狂風如此猛烈,吹盡了秋天的果實,又傷害了廣大的百姓。 如果有能讓風倒轉、讓莊稼重新挺立的人,也足以表現出特殊之處,讓人知道其心願所在。 一片赤誠之心本不會被埋沒,從古到今雖然時代不同,但乾坤是一樣的。
賞析
這首詩以大風爲契機,前半部分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大風來襲時的恐怖場景,從大風拔樹、吹倒牆壁,到人們在風中的驚恐失措,通過一系列細節描寫,如「病僕未動徒豗喧」「瓦甓狼藉滿我前」等,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後半部分由眼前景象轉而引發深刻的思考,詩人聯繫古代典故,由政事聯想到百姓的疾苦,對當時的社會現狀表達了憂慮和關切。他感慨於自然災害對百姓莊稼的破壞,更對天子聖明下爲何仍有這樣傷害百姓的風災而感到困惑,希望能有賢才出現挽回局面,體現出詩人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以及對自然現象與人事之間關係的深沉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