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入境:進入某個地方,在此指進入義寧境內。
- 幽興:幽閒的興致 ,高雅的興趣。
- 負薪:揹着柴草,這裏指揹着柴草去售賣的人。
- ****析苧(zhù):把苧麻撕開。苧,苧麻,一種植物。
- ****饌(zhuàn):飲食,食物。
- 卒歲:度過一年。
- **上音:當地方言口音。
翻譯
進入義寧境內,因爲這裏的風土習俗,我心中涌起悠長高雅的興致。揹着柴草的孩童朝着集市走去,撕着苧麻的婦女靠在走廊邊忙碌。蕨粉是平日常見的食物,薯絲則是用來度過一整年的糧食。聽到熟悉的本地口音,讓人驚訝中連忙上前問詢,這才確定自己真的是回到故鄉了 。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回到義寧後的所見所感。開篇「入境因風俗,雲山幽興長」,直接表明因故鄉獨特的風土習俗激起內心濃濃的興致,奠定全詩親切、悠然的基調。中間「負薪兒向市,析苧婦依廊。蕨粉常時饌,薯絲卒歲糧」四句,則細膩地描繪出義寧當地百姓的日常勞作與生活飲食。孩童揹着柴草去集市賣,婦女靠在廊邊勞作,日常飲食簡單粗樸,通過這些具體畫面生動展現了故鄉平凡而真實的生活場景,透着濃濃的質樸氣息和生活煙火氣。最後「上音驚問訊,始信果還鄉」是全詩情感的凝聚點,聽到熟悉鄉音時的那種驚喜與確定自己真正還鄉的複雜情緒交織,將對故鄉的眷戀與親切感推向高潮,以極其平常的生活情節傳達出深深的故鄉情懷 。整首詩語言平實,卻飽含深情,是一首迴歸故鄉後內心思緒流露的佳作。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爲之一變,成爲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 28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