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 高子勉十首 其八

鑿開混沌竅,窺見伏羲心。 有物先天地,含生盡陸沈。 伐山成大厦,鼓橐鑄祥金。 三尺無絃木,期君發至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hè)詩。
  • 混沌(hùn dùn):古人想象中天地未開闢以前宇宙模糊一團的狀態。
  • 伏羲(fú xī):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
  • 含生:一切有生命者,泛指人類。
  • 陸沈(lù chén):比喻國土淪陷於敵手,這裏有被埋沒之意 。
  • 鼓橐(tuó):鼓風用的器具。橐,古代冶煉時用以鼓風吹火的裝置,猶今之風箱。
  • 祥金:指吉祥的金屬,這裏可理解爲優良的金屬。
  • 三尺無弦木:代指琴。古代琴長約三尺,且有的琴沒有琴絃裝飾的繁複樣式。

翻譯

像是鑿開了混沌未開的天地竅穴,得以窺視到伏羲那般古樸深邃的心。有某種事物早在天地之前就已存在,世間所有有生命的事物都似乎被埋沒其中。砍伐山林造就高大的樓宇大廈,鼓動風箱熔鑄出吉祥貴重的金屬器物。這三尺長無弦的琴木啊,期待着你能彈奏出至純至美的音調。

賞析

這首詩蘊含着深刻的哲理與藝術追求。開篇「鑿開混沌竅,窺見伏羲心」營造出一種探尋根源、追溯初心的意境,表達對事物本真的嚮往。「有物先天地,含生盡陸沈」則探討了宇宙間先於天地存在的神祕力量,以及萬物在其影響下的狀態,給人以強烈的宇宙觀震撼。中間兩聯「伐山成大廈,鼓橐鑄祥金」用實在的意象描繪人類改造自然、創造文明的過程,體現人力的偉大。尾聯「三尺無弦木,期君發至音」以琴爲喻,希望對方能夠用深厚的藝術修養和真摯的情感,彈奏出超凡的至音,也表達了對高雅藝術與精神追求的期望。整首詩從對天地根源的思考,到人類創造活動的描述,最後落於藝術精神境界的追求,層層遞進,展現出黃庭堅詩歌深邃的思想與精妙的藝術境界 。

黃庭堅

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爲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爲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爲“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爲“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