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彭蠡湖七首 其七

水分南紀盛,山挾大湖雄。 舟楫三苗俗,鳬鷖萬里風。 豫章元自合,江漢已先通。 禹貢猶沿誤,書生莫鑿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彭蠡湖:鄱陽湖的古稱。
  • ***黃淳耀:明代詩人。
  • 南紀:指南方地區。紀,綱紀。古人認爲地有綱紀,山川爲其綱紀的體現,「南紀」是指南邊地區的地勢、山川形勢等 **。
  • ****鳧鷖(fú yī) **:鳧,野鴨;鷖,鷗鳥。這裏代指在彭蠡湖水面上的飛禽。
  • **豫章:古郡名,在今江西南昌一帶。這裏代表鄱陽湖周圍地區 **。
  • **江漢:長江和漢水 。
  • **禹貢:《尚書》中的一篇,主要記載了古代的地理區域劃分、山川分佈、物產貢賦等內容。
  • **鑿空:穿鑿附會,憑空臆想 。

翻譯

南方地區水系充沛,彭蠡湖水盛大,羣山環繞着大湖顯得雄偉壯觀。船兒穿梭在具有三苗古老風俗的區域之中,湖面上鳧鳥、鷗鳥在萬里長空的微風中自在飛翔。鄱陽湖周邊地區原本就與各方相連,長江和漢水也早就與它相通。《禹貢》中的記載也存在沿承下來的錯誤,書生們可不要在此基礎上憑空猜測附會。

賞析

這首詩開篇以「水分南紀盛,山挾大湖雄」描繪出彭蠡湖宏大壯闊的景象,水勢盛大是因南方水系發達,羣山環抱更顯大湖氣勢雄渾,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舟楫三苗俗,鳧鷖萬里風」兩句,從人文與自然的角度進一步渲染氛圍,一方面展現當地古老風俗,一方面表現湖面上飛禽自由自在在風中翱翔的意境,動靜結合。接下來「豫章元自合,江漢已先通」 ,從地理角度說明鄱陽湖地區與周邊區域的緊密聯繫,體現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最後「禹貢猶沿誤,書生莫鑿空」 由寫景轉入議論,提醒人們對待古書中記載地理知識要有所甄辨,不要盲目臆測,增添了詩歌的思想深度,也體現出詩人尊重實際、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整首詩意象豐富,氣勢磅礴,既有生動寫實的景物風土描寫,又有深刻理性的思索,展現了黃淳耀高超的詩歌創作水準。

黃淳耀

黃淳耀

明末進士、抗清英雄。初名金耀,字蘊生,號陶庵,又號水鏡居士,南直隸蘇州府嘉定(今屬上海)人,爲復社成員。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成進士,歸益研經籍。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嘉定人抗清起義,淳耀與侯峒曾被推爲首領。城破後,與弟黃淵耀自縊於僧舍。門人私諡貞文。能詩文,有《陶庵集》、《山左筆談》等。 ► 4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