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秀山至半而還有懷賓暘

· 方回
擁書終日汗如漿,試上崔嵬覓晚涼。 忽喜孤煙支拄杖,偶逢平石寘繩牀。 十年世事頭須白,六月江城草樹蒼。 莫盡山顛且山半,待攜詩友共清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崔嵬(cuī wéi):形容山勢高峻。
  • 寘(zhì):放置。
  • 繩牀:一種簡易的坐具,用繩索編織而成。
  • 江城:指江邊的城市。
  • 清觴(qīng shāng):清酒,這裏指飲酒作詩的雅集。

翻譯

整日埋頭讀書,汗水如同漿液般流淌,我試着登上高聳的山峯尋找傍晚的涼爽。 忽然間,我欣喜地發現一縷孤煙,足以支撐我拄着柺杖前行,偶然間,我遇到了一塊平坦的石頭,便放置了我的繩牀。 十年的世事變遷,讓我的頭髮變得斑白,六月的江城,草木依然蒼翠。 我不想一直走到山頂,而是選擇在山腰停下來,等待與我志同道合的詩友,一起舉杯共飲,吟詠詩篇。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夏日登山時的所見所感,通過「汗如漿」、「覓晚涼」等詞句,生動地表現了夏日的炎熱和作者對涼爽的渴望。詩中「孤煙支拄杖」、「平石寘繩牀」等細節,展現了作者在山中的閒適與自得。後兩句則抒發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詩友相聚的期待,體現了作者對友情的珍視和對詩歌創作的熱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