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紫陽王山長俊甫如武林五首

· 方回
戰鼙徵騎洶人寰,此道煙昏霧晦間。 萬世難磨朱氏學,一官來管紫陽山。 窮冬碩果何曾食,滄海明珠不再還。 能作春霆啓幽蟄,終身我亦巷瓢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戰鼙(pí):古代軍中的一種小鼓,用以指揮軍隊前進。
  • 征騎:出征的騎兵。
  • :形容聲勢浩大,此処指戰亂頻繁。
  • 此道:這裡指人生的道路或世間的道理。
  • 菸昏霧晦:形容環境昏暗不明。
  • 硃氏學:指硃熹的理學思想。
  • 紫陽山:地名,可能指硃熹曾講學的地方。
  • 窮鼕:嚴鼕。
  • 碩果:大果實,比喻重要的成果或收獲。
  • 滄海明珠:比喻珍貴而難以再得的東西。
  • 幽蟄(zhé):指鼕眠的動物。
  • 春霆:春天的雷聲,比喻啓發或覺醒的力量。
  • 巷瓢顔:指簡樸的生活,巷指簡陋的住所,瓢顔指用瓢作爲飲具,形容生活簡樸。

繙譯

戰鼓和騎兵的征伐聲震撼著人間,這條道路在菸霧彌漫中昏暗不明。 硃熹的理學思想歷經萬世難以磨滅,一個小官來琯理紫陽山。 嚴鼕中的碩果無人能享,滄海中的明珠已不再歸還。 能夠像春雷一樣喚醒沉睡的生命,我終身也願意過著簡樸的生活。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戰亂頻繁、世道昏暗的背景,表達了對硃熹理學思想的尊崇和對簡樸生活的曏往。詩中“戰鼙征騎洶人寰”一句,以生動的意象展現了戰亂的慘烈,而“此道菸昏霧晦間”則進一步以象征手法揭示了世道的混亂。後兩句通過對硃氏學和紫陽山的提及,表達了對硃熹思想的敬仰。最後兩句以春雷喚醒沉睡的生命爲喻,表達了詩人對啓發人心的力量的渴望,以及對簡樸生活的執著追求。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理想與現實的深刻思考。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