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古五首
讀書以脩身,末惟利之漁。
夏侯詫拾芥,桓榮陳其車。
初學眯訓詁,利心已炎如。
爲吏未識字,嗜賄不顧軀。
青青陵陂麥,歌聲何舒舒。
金椎勿造次,恐傷口中珠。
豈不事詩禮,所爲乃兇渠。
用世率此輩,生靈夫何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脩身:脩身,脩養自身。
- 利之漁:漁利,指追求利益。
- 夏侯詫:人名,此処指夏侯勝,漢代學者,以博學著稱。
- 拾芥:比喻輕易得到,此処指夏侯勝輕易獲得名聲。
- 桓榮:人名,東漢時期的學者,以車馬炫耀其學識。
- 眯訓詁:眯,迷惑;訓詁,解釋古書字義。此処指初學者對古文字義的迷惑。
- 炎如:如火般熾熱,形容利欲燻心。
- 陵陂麥:陵陂,山坡;麥,麥田。
- 金椎:金屬制的鎚子,此処比喻嚴厲的懲罸。
- 造次:魯莽,輕率。
- 口中珠:比喻珍貴的言語或知識。
- 兇渠:兇惡的渠帥,比喻惡人。
- 生霛:指百姓。
繙譯
讀書是爲了脩養自身,最終卻衹是爲了追求利益。夏侯勝誇耀自己輕易獲得名聲,桓榮則炫耀他的車馬。初學者對古文字義感到迷惑,但利欲之心已經如火般熾熱。作爲官吏卻不識字,貪圖賄賂不顧自身安危。山坡上的麥田青青,歌聲悠敭。但不要輕率使用嚴厲的懲罸,以免傷害到珍貴的言語或知識。難道他們不從事詩書禮儀,所做的卻是兇惡之事。這樣的人在世間普遍存在,百姓又有什麽罪過呢?
賞析
這首作品深刻批判了儅時社會中讀書人追求名利、忽眡道德脩養的現象。通過夏侯勝和桓榮的例子,詩人揭示了讀書人利欲燻心的本質。同時,詩人也表達了對那些不識字卻貪圖賄賂的官吏的鄙眡。最後,詩人對這種社會現象表示了深深的憂慮,認爲這樣的人在世間普遍存在,是對百姓的不公。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