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吟五首
淵明年十九,謝公破苻堅。
此時尚可爲,未及出仕年。
太傅一丘志,永言負東山。
道子國寶輩,日趣晉祚遷。
參軍與百里,黽勉一紀間。
典午竟已矣,於茲遂歸田。
至今會心人,仰高醉中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淵明:指陶淵明,東晉時期的著名詩人。
- 謝公:指謝安,東晉政治家、軍事家。
- 破苻堅:指謝安在淝水之戰中擊敗前秦的苻堅。
- 太傅:古代官職,此處指謝安。
- 一丘志:指隱居山林的志向。
- 東山:謝安隱居的地方。
- 道子:指王導的兒子王珣。
- 國寶:指王珣,因其字國寶。
- 日趣:日漸。
- 晉祚:指晉朝的國運。
- 參軍:古代官職,此處指參與軍事或政治事務。
- 百里:指百里奚,春秋時期秦國的大夫,此處泛指地方官職。
- 黽勉:努力,勤奮。
- 一紀:古代以十二年爲一紀。
- 典午:古代官職,此處指晉朝的官吏。
- 已矣:完了,結束。
- 會心人:指理解詩意的人。
- 仰高:仰慕高尚。
翻譯
陶淵明十九歲時,謝安擊敗了苻堅。那時他還有機會有所作爲,但還未到出仕的年紀。太傅謝安有着隱居山林的志向,他永遠懷念着東山。王珣和其子國寶這類人,日漸促使晉朝國運衰落。參與軍事和地方政務,在十二年間勤奮努力。晉朝終究還是結束了,於是我選擇歸隱田園。至今那些理解我心意的人,在醉中仰慕着高尚的言論。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陶淵明和謝安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時政的失望。詩中,「淵明年十九,謝公破苻堅」展現了陶淵明年輕時的機遇與謝安的輝煌成就,而「太傅一丘志,永言負東山」則體現了謝安晚年的隱居志向。後文通過對王珣和國寶的批評,以及對晉朝衰落的描述,表達了詩人對當時政治的不滿。最後,詩人選擇歸隱,希望後人能理解他的選擇,體現了詩人對高尚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