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興道中

雨外好山青近人,峯迴谷轉兩溪分。 聯嵐翠靄浮秋樹,隔塞清笳落莫雲。 農事喜聽田父說,漁歌時近水村聞。 只宜濁酒林亭下,解帶風前醉夕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聯嵐(lán):連綿的山霧。
  • 翠靄(ǎi):青綠色的雲霧。
  • 浮秋樹:秋天的樹木在霧氣中若隱若現。
  • 隔塞:隔着山塞。
  • 清笳(jiā):清脆的笳聲,笳是古代的一種樂器。
  • 落莫雲:落在雲層之上,形容聲音遙遠。
  • 農事:農業生產活動。
  • 田父:老農。
  • 漁歌:漁民的歌聲。
  • 水村:靠近水邊的村落。
  • 濁酒:未經過濾的酒,通常指家釀的酒。
  • 解帶:解開腰帶,形容放鬆自在。
  • 風前:在風中。
  • 夕曛(xūn):夕陽的餘暉。

翻譯

雨後的青山顯得格外親近,山峯迴轉,兩條溪流在此分岔。連綿的山霧和青綠色的雲霧中,秋天的樹木若隱若現,隔着山塞,清脆的笳聲似乎落在遠處的雲層之上。

聽到老農談論着農事,感到喜悅,漁民的歌聲不時從水邊的村落傳來。只願在這林間亭下,喝着家釀的濁酒,解開腰帶,在風中享受夕陽的餘暉,直到醉意襲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雨後山村的寧靜景象,通過細膩的自然描寫和生動的鄉村生活細節,展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和享受。詩中「雨外好山青近人」一句,以擬人的手法賦予青山親近之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後文通過對農事、漁歌的描寫,進一步以田園生活的和諧與寧靜,映襯出作者內心的寧靜與滿足。最後,以濁酒、解帶、風前、夕曛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自在悠閒的生活畫卷,表達了作者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和對自然美景的沉醉。

李延興

元末明初北平人,字繼本。李士贍子,少以詩名。順帝至正十七年進士,授太常奉禮,兼翰林檢討。元末兵亂,隱居不仕。河朔學者多從之,以師道尊於北方。入明,曾出典淶水、永清縣學。有《一山文集》。 ► 207篇诗文